白袍父女情2|他是我典範!振興醫袁瑋吐實習秘辛 受老爸盛名累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他是我的典範,有這樣的爸爸我很驕傲。」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袁瑋與身為婦癌權威的父親袁九重,有著同一份以禮待人的溫潤。父親是她行醫路上的標竿,這份傳承如今更昇華為專業上的信賴——當各自的病患有需要,父女間的「互相轉介」,就是他們最默契的合作;在診間之外,無論是球場上的溫馨誇讚,或是一句「小心別受傷」的叮嚀,她都持續在日常的細微處,書寫與父親的杏林詩歌。

「我老爹呢?」、「不要受傷」 簡單片語藏袁瑋對父親的關心
父親節前夕,《知新聞》特別專訪感情親密的醫界父女檔,振興醫院婦產部教授級醫師袁九重和精神科醫師袁瑋。採訪這天,父女倆相約到袁瑋擔任主任銀光學苑打桌球,柔和的午後暖陽照著他們的背影,女兒親切地和每個長輩打招呼,袁九重雖沒有女兒這麼外放,但仍親切地握住學員的手,聆聽對方的分享。
在打球時,父女倆兒不吝誇讚對方的好球,48歲的袁瑋也時不時會提醒75歲的老爸不要受傷;後續在移動到其他地點的路上,也可以聽到她留心父親動向的「我老爹呢?」

袁九重是振興醫院婦產部教授級醫師,過去也曾擔任台北榮總婦產部主任、北市聯醫婦幼院區院區院長等職務。1981年,還是住院醫師的他,派往美國紐約的長島猶太醫學中心進修,也參訪了世界頂尖的紐約史隆凱特林癌症中心,這段經歷成為他行醫路上的重要啟蒙,不僅帶回了當時國內罕見的「跨科別癌症整合治療」觀念,更一頭栽進腫瘤標記與單株抗體的研究。

想過女兒也走外科? 袁九重:叫她做別科,她就乾脆不幹了
袁九重與團隊在1988年建立了自己的單株抗體,並發表於《英國癌症雜誌》。雖然這項研究因職務變動而中斷,讓他感到惋惜,但這份從臨床延伸到研究的熱情,早已深植心中。對他來說,婦癌是一個需要整合內、外科與免疫治療的複雜領域,言談充滿熱忱,眼神中更是閃爍著亮光。
自己在婦癌領域的成就,是否也曾想過傳承給女兒?袁九重坦言,對方幾乎是不可能接受的,且在學生時期就已對身心科表達高度意願,「你叫她做別科,她就乾脆不幹了、不讀醫學院」。雖然雙方各有期待,講話也都較為直白,卻也沒經過太激烈的爭執,於是「婦產科爸爸、身心科女兒」的醫師父女組合就這麼定了下來。

袁瑋看老爸:原則分明到有時會讓自己吃虧的人
袁瑋心目中的父親,是個原則分明到有時會讓自己吃虧的人,這份嚴謹偶爾會讓她「抓狂」;爸爸忙碌的身影,曾讓小時候的袁瑋不開心,但這卻是因為覺得媽媽太累的心疼,會希望父親多付出一點,後來才發覺不可能,母親都會安慰自己,因為父親是做癌症治療的,很多太嚴重危險性太高,其他人家不願意接的個案,只要找到袁九重,有機會他都會盡量救,也花了很多心思在病人身上。
「我媽就說,既然爸爸是救人的醫生,支持他當他後盾,其實她也間接救了很多人」,袁瑋直言,父親其實是個溫柔的人,對於弱勢族群都會這別有憐憫心、有很多的愛,也都會這樣提醒他們。

北榮實習2年 袁瑋告訴自己:不要給爸爸丟臉
不過,爸爸的光環倒是沒有給袁瑋太多標籤感,畢竟自己在振興很長一段時間後父親才成為「同事」,自己也已經相對資深了。唯一讓她有壓力的時期,應該是在台北榮總實習的2年,「那時候就會知道,不要給爸爸丟臉」。
袁瑋不只有念頭,也付出行動。當年的實習生們都要提早到開刀房,自己就再更早一點到,跟著學長鋪單、準備病人;然而,當天跟刀的團隊,是由和父親關係較緊張的醫師帶領,對方看到她的表現大力稱讚,「妳做得很好,要不要來Apply(申請)婦產科住院醫師?」

袁九重真心對待病人 女兒暖評:「有這樣的爸爸我很驕傲」
雖然早已定錨於身心科、絕不走婦產科,不過在老師面前當然不能這麼直白,所以當時的袁瑋告訴對方,「婦產科很棒,有機會的話。」沒想到對方接著話鋒一轉說,「聽說袁九重的女兒現在也在這邊實習,她不要以為她爸是主任就可以上」。進刀房包緊緊根本看不出誰是誰,仍讓袁瑋在心裡竊笑道,「我也沒有要來喔」。
袁瑋並沒有告訴父親這段插曲,現在可以娓娓道來是因為已事過境遷,但當下即便自己覺得無所謂,父親聽到還是可能會覺得不舒服;父親對待病人的態度和用心,是她從醫生涯中的典範,「有這樣的爸爸我很驕傲」,雖然不是能言善道或社交手腕很好的人,「但他是一個很真心對待人的人」,而這份真誠,不僅展現在診間,也體現在日常的互動中。
看更多:
白袍父女情3|考上台大機械不能唸! 名醫女兒苦尋人生意義走出花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