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高鐵寧靜車廂淪「厭童」戰場!精神醫點爭議關鍵:反對博愛座就不應支持

出版時間:2025/10/13 15:10
生活
於瓜瓜 文章
沈慧虹貼出高鐵上放置的寧靜車廂宣導小卡,強調自始自終沒有對親子不友善。取自FB@沈慧虹 zoomin
沈慧虹貼出高鐵上放置的寧靜車廂宣導小卡,強調自始自終沒有對親子不友善。取自FB@沈慧虹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於維奕/綜合報導】台灣高鐵自9月22日起實施「寧靜車廂」措施以來,卻在網路上引發正反論戰,認為措施導致「親子被標籤化」,儘管高鐵強調逾七成都是講手機、看影片,幼童相關僅為極零星個案,寧靜車廂「厭童」疑慮,仍持續延燒。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直言,寧靜車廂與博愛座的興廢,都要促進交通平權,但現在卻是反其道而行。

面對寧靜車廂「厭童」爭議,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維持車廂安寧,對多數乘客有好處、不反對, 但《兒少法》規定,交通方面還是要親子友善,已於9月初正式上路前發函交通部,督導高鐵公司,目前還沒收到相關回覆,預計1個月內跟交通部共擬彈性作法,不要讓兩方互相仇視。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其實寧靜車廂與博愛座爭議是一體兩面,就好像厭老與厭童很可能都來自同一群人。把它講得更學術化一點:寧靜車廂與博愛座的興廢,都要促進交通平權,但現在卻是反其道而行。

「台灣社會愛講平權,但從大眾運輸措施的爭議來看,顯然就沒有真正搞懂」。沈政男舉羅爾斯的正義論說,「正義就是平等」,平等有兩層意思,一是人人機會均等,二是所有不平等必須用來促進弱勢族群的最大利益。

沈政男指出,應用在交通平權便是:兒童的自制力跟大人不一樣,你施行寧靜車廂政策,好像人人都必須遵守,其實對兒童是不利的,因此是一種不正義的措施。

同理,為什麼設立博愛座?因為老人站立的能力比較差,如果沒有博愛座,對他們來說不公平。事實上捷運本身就是一種不正義的交通設施了,因為根本都是為了年輕族群而設計,當然這道理比較深奧。

沈政男直言,可惜,台灣的公民討論,還停留在前現代!連「不會管教小孩就不要坐高鐵」這種話都講得出來。他也可以反駁「怕吵就不要出門,待在家裡最安靜,又沒有蚊子!」

沈政男認為,大眾運輸政策應促進交通平權,讓所有族群都有同等機會享受交通便利,寧靜車廂可以推行,就設立一個專用的寧靜車廂。問題是,就不敷成本,因此
高鐵不會做。既然如此,就停止一體適用的寧靜車廂,否則就是一種不正義。

沈政男試問,你派人提醒,甚至要求,在高鐵車廂內講話小聲點、看影音使用耳機、講電話到車廂外,那其他噪音呢?比如有人在車廂內做勞作,把黏土在桌上甩來甩去,適用哪一條禁令?交談要小聲,請問多少分貝叫小聲?你要不要拿分貝計來量?

博愛座「讓不讓座」長期以來爭議不斷,引爆世代對立。圖非當事人。林林攝 zoomin
博愛座「讓不讓座」長期以來爭議不斷,引爆世代對立。圖非當事人。林林攝

沈政男說,這樣的質疑就導向了一個重要的政策制訂原則:如果是道德勸說,可以使用模糊概念,但如果有公權力介入,你就必須訂出明確規範,甚至數據。

博愛座就是如此。跟你說「老弱婦孺優先」,不是要檢驗身分證或其他證件,而是一種道德勸說,問題是這是以前,現在大家已經不理道德勸說這一套了,因此應該訂出客觀依據,結果官方不這麼做,反而把「老弱婦孺優先」刪掉了,換成了「有實際需求就能做」,又放任主觀認定實際需求,當然就有年輕人要踹老人了。

事實上博愛座就必須徹頭徹尾是一種道德勸說式的政策,因為不可能動用管理成本來客觀審核,問題是在台灣已經造成世代衝突,這時候應該加強的是道德勸說,而不是在那邊諂媚年輕人說,喔,心情不好也可以坐博愛座。

沈政男質疑,非常多的人,要求廢除博愛座,但他們卻支持寧靜車廂,殊不知這中間已經起了矛盾。既然政府不應該干涉座位分配,為什麼應該干涉車廂內的聲響,不是放任大家自行處理就好了嗎?「站不了,就不要搭捷運!」,「管不了,就不要搭高鐵!」,是不是?同理:怕吵的人就去投訴列車長,啊我就不怕吵啊,你弄什麼寧靜車廂?

另外,沈政男提問,為什麼大家可以忍受「捷運內連一口水都不能喝」的政策?他認為,公民自己不能自我管理,要國家來規範生活禮節,表面上好像車廂很乾淨,其實並非整個社會的最大利益。你看日本,捷運裡基本上沒人飲食,但不是官方禁止,你真的想吃一點也是可以,只因大家認為,在捷運吃東西容易影響別人而不吃了。

同理,日本的寧靜車廂也是如此,就是一種道德勸說,而不是高鐵的人出來強制執行,還說,喔,小朋友不乖就去吃乖乖!「什麼是進步價值,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寧靜車廂 # 高鐵 # 沈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