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反向收購瘋搶AI人才 分析:恐扼殺矽谷「金鵝」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美國大型科技公司近期對人工智慧(AI)的爭奪戰,正危及矽谷的創業文化。美媒周六(8/16)分析,科技巨頭豪砸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報酬招攬AI研究高手,並採取非傳統策略「反向收購」人才,這些舉措或許能在短期內助其在AI霸主地位競爭中有所斬獲,但也可能扼殺其視為「金鵝」(意指搖錢樹)的扼殺創新引擎。

《華爾街日報》8月16日指出,社群龍頭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軟體巨頭微軟(Microsoft)、電商龍頭亞馬遜網站(Amazon.com)及搜尋巨擘Google母公司Alphabet,除了開出高達10億美元(約300.2億元台幣)的天價薪酬,還急切於非傳統的「反向收購」(reverse acquihire)策略。
有別於收購這些新創公司,科技巨頭直接挖角創辦人和核心的AI研究人員,或是獲得其技術許可,而該新創剩下來的人員則任由自行發展,尋找新的發展方向,或是被其他公司收購。
舉例來說,微軟去年收購機器學習新創Inflection AI,聘請共同創辦人蘇里曼(Mustafa Suleyman)管理其Copilot AI業務,並向該公司支付6.5億美元(約195億元台幣)的授權費。今年6月,Meta向AI數據標註專家Scale AI投資148億美元(約4443億元台幣),以換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汪滔(Alexandr Wang)和Scale一支核心團隊。
■相關新聞:
Meta打造AI新軍團動作還沒完 傳挖角矽谷創投天才
微軟合作案遭美反壟斷調查 「AI獨角獸」Inflection是何方神聖
報導指,這種措施契合目前頂尖科技公司在AI競賽中的需求,迅速完成招聘,流程相對更簡單,公司無需經歷正式收購程序後整合的繁瑣工作,即可獲得所需的人才和技術。而有一點最重要的是,在各家科技巨頭都正面臨某種形式的反壟斷審查的時期,這些招聘無需監管部門的批准。

這些新創公司也受益,被挖角的研究人才可獲得媲美職業運動員的天價薪水。而根據行業高層表示,創投機構雖在這些交易中大多沒有獲得巨額回報,但也並非完全血本無歸。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做法顛覆了矽谷的文化根基。
矽谷的基本概念始終是承擔巨大風險,以期獲得同樣巨大的報酬。大多數新創都會失敗,但成功的公司可能會獲得巨大成果,為其創投人帶來數百倍甚至更高的回報,員工也連帶致富。

但在這波「人才收購」非傳統做法下,那些被掏空或在科技巨頭招募狂潮中被遺落的新創員工,回報並不豐厚。
以Google今年7月斥資24億美元(約720.5億元台幣)收購一家編碼新創Windsurf為例,公司剩餘部分很快被另一家AI新創收購,但員工卻未能拿到預期的報酬。
■相關新聞:
矽谷AI「人才收購」白熱化!Google砸704億搶親Windsurf OpenAI計劃告吹
矽谷的創新機器要運轉,就必須擁有一支既不是創辦人也不是首席研究員、也不是負責銷售、行銷、人力資源或大型工程團隊的員工隊伍。這些人往往處於劣勢。創投公司Decibel 的創辦合夥人薩科達(Jon Sakoda)指出,矽谷的傳統就是大夥聚集在此努力創造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如果成功了,那麼每個人都是贏家。如果你以為自己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而實際上你一無所有,信任就會喪失。」
如果反向收購式招募趨勢持續下去,許多原本有勇氣加入高風險新創的人很可能會另謀發展,或許直接去大型科技公司,這對他們本身來說可能是一條更安全的路線,但卻讓新創企業人才庫變得更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