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浩開講2|已著手開發虛擬分身機器人 2050年打造人機共生新社會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被稱為日本人形機器人之父的石黑浩,自1999年起開發虛擬人偶,結合AI和遠程操控技術,推動虛擬分身應用,過去因社會接受度低,多數新創公司未能持續發展,但新冠疫情加速虛擬分身需求,促使他4年前創立Avatar公司專注此領域;日本政府推動「登月計畫」,目標2050年實現克服身體及空間限制的社會,包括虛擬分身、行動機器人、量子電腦及核融合能源等多項技術,虛擬分身應用涵蓋教育、醫療、工作及日常生活,特別為自閉症與失智症患者帶來溝通便利。他強調虛擬分身結合動畫風格更受日本用戶青睞,未來將持續擴展市場,實現人與虛擬化身共生的未來社會。

事實上,約在2010年前後,虛擬人偶技術迎來一波熱潮,以Google旗下的電信公司Willow Garage為例,該公司於2010年推出與石黑浩設計極為相似的虛擬人偶產品。
目前,全球已有3、40家以上的企業致力於虛擬人偶的研發與應用,這些公司主張透過虛擬人偶來推動工作與交流。然而,社會大眾對於虛擬人偶的接受度仍然有限,導致包括Willow Garage在內的多數新創公司最終不得不停止相關業務。Willow Garage作為知名的機器人公司,擁有自主開發的機器人作業系統,並偶爾研發遙控操作機器人,可惜的是,因為社會對虛擬人偶的排斥態度,該公司相關業務最終宣告停擺。
儘管如此,幾乎所有公司及國家都接受並推動遠程操控機器人的應用,這也促成該領域的一場重大轉折。這就是他4年前創辦新創公司的原因,在那之前,他已經察覺到機器人市場和虛擬分身市場存在許多問題,新冠疫情的爆發反而促使這些問題得到改善與重視,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愈來愈強大,現在正是運用虛擬分身技術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重新改變這個世界的絕佳時機。
石黑浩的第一個Android機器人在2006年曾進行過測試,之後經過多次改良,現在的版本甚至可能比他還厲害,它的動作流暢度由電腦精準控制,優於它的原先表現。此外,機器人配備一台AI攝影機,能夠辨識使用者的臉部特徵與情緒,這項功能非常強大,甚至可能超越他的視覺能力。

曾創造出一位數位部長機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創造出一位數位部長機器人,這位數位部長曾經真實存在於他的團隊中。他說,為了推動全球數位化,政府積極鼓勵相關發展,因此在數年前開發數位部長的虛擬化身,這位數位部長的工作非常繁忙,畢竟數位部長的職責本就繁重,在安全性方面,雖然真實人物需要嚴格的安全措施,但這個虛擬化身卻不需要額外的安全防護,學生們能隨身攜帶這個虛擬化身,並透過它來表達數位部長的意見,整個團隊與社群皆接受這位機器人數位部長的身份與角色。
當然,你可以選擇像是可愛的機器人造型作為你的虛擬代表。在元宇宙的世界中,你將使用這些虛擬化身與他人互動,透過這種方式,希望實現一個人類與虛擬化身共生的社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政府機器人計畫的一部分,將這個計畫稱為「登月計畫」(Moonshot Project)。
這是由日本內閣創建的最大計畫,目前共有十項主要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虛擬化身的技術,旨在打造一個讓人們能夠擺脫身體、大腦、空間與時間限制的全新社會。換言之,就是創造一個以虛擬化身為核心的虛擬世界。
目標2050年實現虛擬分身願景
在第三個目標中,計畫包含多項具體方案,最終目標是研發出能夠自主移動和行動的機器人,實現高度自律的機器人技術。而第六個目標則聚焦於量子電腦的發展,因為未來社會對量子運算能力的需求將愈發重要。
此外,核融合技術也是該計畫中的一項關鍵技術。核融合對於日本和台灣等能源依賴度高的國家至關重要。由於兩國皆缺乏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且大量依賴進口,若能掌握核融合技術,將不再為能源問題所困擾,社會實力也會因此大幅提升。這項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兩國未來的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石黑浩期望創造這樣的未來社會,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在那時,任何人包括長者和身心障礙者,都能自由參與各種活動,不受限制。普通人將透過大量輔助技術,擴展他們的身體、心理與感知能力。這樣一來,任何人都能在任何地點工作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減少通勤時間,並擁有充裕的自由時間。因此,我們有能力每天改變教育環境、工作環境以及健康環境。例如,在教育環境中,學生可能會在家中使用虛擬化身,作為一種個人化的家庭教師方式。
目前的學習模式多以多人互動為主,類似傳統的學校教學風格,但這並非最理想的狀態。因為每位學生的喜好和行動能力各有不同,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理想的教育環境應該是為每位學生提供專屬的虛擬化身及AI機器人,讓學生能依照自身能力和偏好,自由且有效地進行學習。這樣的方式將能最大化學生的學習潛力與成效。

虛擬分身應用在學校、醫院、超市等處
不過,石黑浩表示,我們仍然需要許多實體學校的存在,學校不僅能為學生提供適度的壓力,促使他們成長,更是討論各種議題的重要場所。透過面對面的互動,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交流和學習,如果在學校中引入虛擬化身技術,我們便能輕鬆邀請來自台灣與日本等不同地區的學生一同參與課程,這樣一來,學校將更具國際化,也讓學生有機會結交更多朋友,進行跨文化的討論與合作,豐富學習經驗。
類似的改變也適用於工作環境,利用虛擬化身,我們可以在家中完成許多工作任務,提升居家工作的靈活性。同時,也能邀請各領域的專業人士透過虛擬化身到家中交流與指導,進一步提高居家工作的效能與機會。在公司環境中,利用虛擬化身可以輕鬆實現與分散在各地的多人同時討論。這種技術不僅打破了地理限制,提升了溝通效率,也讓遠距協作變得更加便利且直觀。
在醫療領域,尤其是在COVID疫情期間,許多人不願意親自前往醫院,以避免感染風險。此時,虛擬化身的應用理念便是將醫生「送到」病人家中,透過虛擬化身提供遠距醫療服務,保障病人安全的同時,也維持醫療品質。

小醫院可利用虛擬化身邀請遠端醫生會診
此外,小型醫院也能利用虛擬化身邀請遠端的專業醫生參與診療,藉此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使得小型醫院在某些功能上接近大型醫院的水準,改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透過虛擬化身完成許多事情,從工作、學習到社交娛樂,虛擬化身的應用潛力極為廣泛,正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石黑浩舉幾個例子來說明虛擬分身在疫情期間的應用與價值。首先,疫情期間幼兒園無法讓外部人士入內,加上電梯使用不便,對於學生和家長造成許多困擾。在日本,小學生放學後常常需要長時間等待父母來接,這讓孩子們感到非常孤單,為了改善這種情況,他們安排由退休老師負責的小組教學課程,課程時間為一到兩個小時,這不僅充實了孩子們的課後生活,也讓退休老師能夠發揮自身價值。
此外,他們還在超市提供會話服務,現今在日本,招募足夠的人力來提供這類服務變得非常困難。然而,透過虛擬分身,家庭主婦和太太們可以輕鬆地在家兼職,無需外出,只要透過電腦和網路,就能為顧客提供會話服務,這項服務運作良好,有效解決了人力不足的問題。

結合虛擬與真人客服在日本很實用
在遊樂園方面,也大量使用虛擬分身來提供會話服務,由於招聘大量人手十分困難,虛擬分身主要負責回答簡單的問題,而複雜的問題則交由真人客服處理。這種結合虛擬與真人客服的服務模式,在日本尤其顯得重要且實用。
由於自閉症患者難以與真人進行有效溝通,他們反而能夠順利地與機器人及虛擬分身進行對話。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失智症患者身上。對這些患者而言,真人不一定是理想的溝通對象,許多人更偏好與缺乏特定人類特徵的虛擬分身或機器人互動,這樣能減少他們的壓力與不適。
因此,根據不同患者的需求與情況,我們必須設計並使用外觀各異的虛擬分身,以確保溝通的效果與舒適度。他舉例說明在九州有一個非常小的島嶼,該島僅有約200名居民,卻只有一位醫生負責照顧所有人的健康,這樣的情況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該島部署了虛擬分身系統,透過遠端連線,與長崎大學的醫師合作,由大學的醫生協助進行診斷和治療,虛擬分身系統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即使醫生數量不足,依然能夠透過這套系統提供持續且有效的醫療服務。

正著手開發虛擬分身機器人
石黑浩認為,開發虛擬分身的過程相當困難,雖然機器人技術已有重大進展,但目前尚未找到適合機器人在照護領域應用的方式。何謂照護應用?近期,他參加在中國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與多家機器人公司交流,這些公司表示,雖然技術已能大量生產人形機器人,但仍未找到真正適合人形機器人的照護應用場景。他認為這正是他公司存在的使命。
因此,公司專注於開發用於虛擬分身的計算機虛擬實境(computer lab)軟體。這種軟體可在各種螢幕上呈現虛擬分身。如果能成功打造出真實的虛擬分身市場,並結合先進的電腦繪圖引擎,便有機會讓機器人取代高附加價值的服務,這是他的核心策略。
目前,他的公司已經與多家日本企業展開合作,並深信儘管機器人市場規模尚小,但其成長速度正相當迅猛。他目前正著手開發虛擬分身機器人,儘管他在機器人領域已有豐富的經驗,但他仍覺得這項工作充滿挑戰與困難。他的公司專門提供動畫風格的虛擬分身角色。
在日本,幾乎所有人都偏好選擇動畫風格的虛擬分身,而非寫實風格。這種現象既有趣又令人好奇。對於台灣市場的喜好,他還不太確定。因此,他向現場人士詢問:「你們喜歡哪種風格的虛擬分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