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流感、新冠疫苗開打4天 均超過去年同期累計2.5倍以上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今年第一階段公費流感及新冠肺炎疫苗已開打,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接種數101萬2152劑公費流感疫苗,為去年同期的2.6倍;新冠疫苗累計27萬2945劑,為去年同期累計接種數的2.9倍。 2025/10/05 13:02 生活 醫藥
流感、新冠疫苗首日打氣為去年2倍!自費流感藥缺貨 疾管署救急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今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昨日(10/1)開打,分別接種26.4萬劑、8.2萬劑,均為去年首日的2倍。不過有藥師反映自費的流感抗病毒藥物「紓伏效」缺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目前公費的抗病毒藥「克流感、易剋冒」等儲備量充分且已擴大使用對象,會先釋出2.5萬人份公費「紓伏效」轉自費使用,以因應民眾需求。 2025/10/02 12:30 生活 醫藥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今開打!分2階段接種對象、地點一次看 【記者許皓婷/台北報導】114年公費流感及新冠LP.8.1疫苗今(1)日起開打!台北市長蔣萬安及衛生局長黃建華、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偕台北市21大醫事公會,呼籲符合接種資格市民儘速完成疫苗接種;共分為兩階段,流感疫苗第一階段開放滿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接種,新冠疫苗則提供風險族群等9類對象接種;第二階段自114年11月1日起,開放50至64歲民眾接種。 2025/10/01 11:47 生活 醫藥
防堰塞湖受災收容所爆群聚 提早開打公費流感疫苗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流感進入流行期,預估未來數周處於上升趨勢,10月份將為此波流感疫情相對高點,疾病管制署宣布自今日(9/25)起,馬太鞍溪堰塞湖受災安置收容所民眾優先納入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使用對象,防範流感群聚疫情,原訂10月1日開打公費流感疫苗,將優先提供收容所住民及工作人員提前接種。 2025/09/25 16:18 生活 醫藥
8天大新生兒染伊科病毒不治 估10月上旬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上周新增1例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後死亡,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7天出現低體溫至急診就醫,發現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未改善,次日不幸死亡。開學後腸病毒風險上升,疾管署預估十月上旬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2025/09/16 14:24 生活 醫藥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2!敗血住院數周 桃園、台東接近流行警戒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上周再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分別在出生第五天和第十天出現活動力不佳、發紺缺氧、發燒,抽血檢驗顯示疑似敗血症,一例住院兩周後順利出院,另一例住院三周仍在治療中。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開學後腸病毒傳染風險增加,尤其桃園市和台東縣已達流行閾值的八成,家長注意防範。 2025/09/02 18:24 生活 醫藥
新生兒腸病毒殺手延長流行至8月 今年5死均為伊科11型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新生兒殺手「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在6月中旬達到疫情最高點,家長仍不可鬆懈,疾病管制署預估,伊科病毒11型不排除延長流行期至8月,因為今年社區腸病毒中,伊科病毒占比持續排名第一。今年累計9例腸病毒重症(含6死),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佔6例(含5死)均為伊科病毒11型重症。 2025/07/08 16:12 生活 醫藥
不再全民公費打新冠疫苗!今年秋冬限10類人 6-49歲得自費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全民公費接種新冠疫苗走入歷史!疾病管制署今日(6/27)宣布,國際接種建議由「普遍接種策略」轉為「風險族群導向策略」,2025年秋冬公費新冠疫苗接種對象不再為「年滿6個月以上所有民眾」,調整為10類對象,6歲到49歲無重症或非高風險族群須自費接種新冠疫苗。 2025/06/27 14:54 生活 醫藥
台中今年首例!4歲女童突無力肢體麻痺 腸病毒重症確診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台中市清水區一名4歲女童,出現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經中央實驗室檢驗昨天(23日)確定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經治療已順利出院,為台中市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確診,衛生局提醒,腸病毒傳染力極強,特別是5歲以下幼童為高風險族群,預防關鍵在於「勤洗手」與「環境清消」,家中應定期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成人返家前也應先更衣與正確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共同守護兒童健康。 2025/06/24 20:40 生活 醫藥
衛福部因「剴剴案」遭監察院糾正 邱泰源保留評論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1歲男童「剴剴」遭虐死,台北地院日前一審判處保母劉彩萱無期徒刑、劉若琳18年徒刑。監察院已通過糾正衛生福利部、新北市政府及台北市政府,今日(5/29)下午將召開記者會說明,衛福部長邱泰源今早表示,我們一直在兒少安全、兒童托育等法律制度努力,等看完監察院糾正內容才能評論。 2025/05/29 10:56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