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2歲女長期腹瀉血便找嘸原因被迫留停 長庚醫院揪「無毒梭菌」作怪

22歲女長期腹瀉血便找嘸原因被迫留停 長庚醫院揪「無毒梭菌」作怪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腸道內有100兆隻細菌,但過往人們對其了解有限。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指出,曾有一名女子長期腹痛、腹瀉、血便,多次檢驗皆為陰性,透過「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才揪出真兇,是名為「無毒梭菌」的有害菌。經針對性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完全解除、不再復發,終於擺脫留職停薪、困在家中的生活。
「超人醫師」徐超斌受鼻咽癌所苦 早期發現不易!6大警訊、1年齡層要小心

「超人醫師」徐超斌受鼻咽癌所苦 早期發現不易!6大警訊、1年齡層要小心

【記者於維奕/綜合報導】守護台東南迴偏鄉民眾健康到最後一刻的「超人醫師」徐超斌,在昨(18日)晚病逝,享年58歲。致力偏鄉醫療、「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的徐超斌,曾遇中風,又在2019年底罹患鼻咽癌,歷經4度復發,既使病重仍心隙偏鄉的病患,如今留下「籌建南迴醫院」的未竟之夢。鼻咽癌好發於男性,鼻咽癌好發於男性,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60歲年齡層居多,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出現頸部淋巴腫大、鼻口出血、耳鳴、耳悶塞感等症狀,需提警覺盡早就醫。
虎爸虎媽下的名校生確診PTSD AI精準醫療揭開治療新方向

虎爸虎媽下的名校生確診PTSD AI精準醫療揭開治療新方向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美國一名大學生在虎爸虎媽的期許下考上常春藤名校,但長期承受壓力導致身心狀況惡化,最終不得不轉學至社區大學。後續檢查確診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而非傳統的憂鬱症,經過調整治療方式後,他病情迅速恢復,甚至立志報考醫學院,希望未來成為精神科醫師,幫助更多病友。 但當地精神科醫師最初並未認同這一診斷,凸顯出精神醫療仍多依賴「症狀指標」來判斷,存在誤差與落差。專家指出,若能導入更精準的檢測方法,將有助於縮短患者求診與治療的過程。
飯後腹脹吃胃藥沒效!膽結石作怪 婦反覆高燒入院已嗜睡

飯後腹脹吃胃藥沒效!膽結石作怪 婦反覆高燒入院已嗜睡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一名年近六旬女性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近3個月來一吃完飯就脹氣、上腹悶痛,再度因腹痛、黃疸,伴隨深色尿液、反覆高燒及畏寒等症狀就醫,入院時已有嗜睡現象,經診斷為膽結石導致膽管阻塞,進而引發膽管炎。醫師提醒,膽囊炎易與其他疾病搞混,門診常見病人吃胃藥仍未緩解疼痛,胃鏡看來沒問題而延誤治療時機。
偏頭痛像「腦內地震」!星媽痛到失能 200萬人受苦忌自行抓藥

偏頭痛像「腦內地震」!星媽痛到失能 200萬人受苦忌自行抓藥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偏頭痛是一場反覆發生的「腦內地震」!醫師指出,台灣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之苦,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人有偏頭痛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表現,卻有六成病人未接受專業診斷與治療;藝人邵雨薇則分享,自己的媽媽就有偏頭痛症狀,因為不知道是一個疾病,只是會感受到頭很痛、經常噁心嘔吐,甚至不舒服到得躺在床上。
癌症衝擊全台85萬個家庭 她們陪家人對抗病魔仍堅持白袍夢想

癌症衝擊全台85萬個家庭 她們陪家人對抗病魔仍堅持白袍夢想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就讀花蓮女中的歆婷,父親罹患口腔癌且反覆發作,4歲起就要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家庭的重擔,讓她立志成為醫師返鄉行醫;同樣想成為醫療人員的,還有就讀嘉南藥理大學的昀芳,因父親長期臥床,奶奶肩負起隔代教養的責任,照顧罹癌奶奶的同時,仍堅持學業、分擔家計,立志成為營養師,用專業守護更多人的健康。台灣癌症基金會連續15年攜手企業,藉由獎學金,為癌症家庭子女雪中送炭。
頭痛3個月吃藥沒效 真凶竟是「鼻竇炎」!醫籲:這些症狀別輕忽

頭痛3個月吃藥沒效 真凶竟是「鼻竇炎」!醫籲:這些症狀別輕忽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台中55歲詹姓職業駕駛員,過去有偏頭痛病史,頭痛發作時通常只要服用止痛藥就能緩解,但今年三月起卻反覆頭痛長達3個月,吃藥也無效,讓他苦不堪言。經友人介紹前往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慢性頭痛特診」就醫,經醫師詳細問診及影像檢查後,發現竟是「鼻竇炎」惹禍,詹男接受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頭痛完全痊癒。
高雄「霍爾的移動城堡」熱褲伯勇敢抗病 走出思覺失調!重返社會

高雄「霍爾的移動城堡」熱褲伯勇敢抗病 走出思覺失調!重返社會

【記者王勇超/高雄報導】中年男子阿華(化名)曾擔任麵包師傅,20多年前為照顧重病父親辭掉工作,父親往生後流浪到高雄市區,經常在新崛江推著滿載回收物的手推車穿梭街頭,由於回收物高度將近1層樓,網友笑稱是「霍爾的移動城堡」。阿華有被害妄想、幻聽干擾,3年前一次街頭衝突事件後被強制送醫,經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團隊診斷為思覺失調症,接受專業治療與照護後獲得改善,目前阿華在餐廳當洗碗工賺錢,展開穩定生活。
化膿性汗腺炎誤當青春痘20年 男子憶全身爆膿流血日常

化膿性汗腺炎誤當青春痘20年 男子憶全身爆膿流血日常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37歲小穎從青春期開始,腋下、背部、鼠蹊與臀部等私密處反覆長出痘痘並流膿,一直以為只是青春痘或粉瘤,拖了20多年才確診為家族性化膿性汗腺炎。發作時像針刺般疼痛,最嚴重一天多達10處滲膿水與血水,歷經10多次手術和使用生物製劑,才讓病灶減少到剩下2、3個小發炎。
羽球混雙摘金奇蹟3|幼園追球女孩讓阿爸發現天賦 楊筑云忍背劇痛拼出蘇澳之光

羽球混雙摘金奇蹟3|幼園追球女孩讓阿爸發現天賦 楊筑云忍背劇痛拼出蘇澳之光

【記者毛琬婷/專訪】從小只是因為爸爸希望3個女兒中能有一人學羽球,努力不讓球落地的楊筑云就此踏上羽球之路。儘管曾因腰傷苦撐、甚至動念放棄,最終仍在家人與朋友的支持下堅持走下去,與搭檔吳軒毅勇奪2025年萊茵魯爾世大運羽球混雙金牌。奪金之後,蘇澳鎮長李明哲帶隊到她家門口貼紅榜、懸掛紅布條,成為家鄉人眼中的「蘇澳之光」。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