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血肉模糊手術!42歲男骨盆爆裂、內臟外露 致傷原因曝光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台中一名42歲的男子日前遭高處墜落的沙袋重砸,導致骨盆嚴重碎裂、直腸和膀胱破裂外露,傷口血肉模糊且大量失血休克,情況危急。他被緊急送往李綜合醫院苑裡院區,由駐診該院的臺中榮總外科主治醫師吳坤達率領團隊,在沒有電腦斷層掃描的情況下,緊急進行長達4小時的手術,成功將患者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 2025/09/06 15:28 生活 醫藥
郭智輝肝異常接受正子檢查 醫:懷疑其他癌症肝轉移才做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經濟部長郭智輝以健康因素請辭,昨日(8/25)被目擊現身台大醫院,疑因健檢發現肝臟附近異常,進一步接受正子斷層造影(PET)檢查。醫師指出,肝癌診斷首選電腦斷層 (CT) 或 核磁共振 (MRI)檢查,如果做完懷疑是其他癌症有肝轉移才會評估做PET,例如淋巴癌、胰臟癌,PET並非診斷肝癌的首選,準確度僅五成。 2025/08/26 13:52 生活 醫藥
北榮、紐約大學簽約攻「癌王」! 共享重粒子技術、轉介病人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胰臟癌因惡性度高、早期症狀不明顯、診斷困難及預後不佳等特性,被稱為「癌王」。台北榮總今宣布與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共同簽署正式的研究合約,以胰臟癌治療為優先合作項目,推動重粒子治療、病人轉介與研究成果共享等,為雙方的友誼與合作跨出重要的一步。 2025/08/13 13:31 生活 醫藥
長期洗腎貧血未改善當心!留意排便 及早揪大腸癌、胃腫瘤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貧血是洗腎常見併發症,一般可藉由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改善,若長期未改善就得當心。一名50歲病人長期接受血液透析合併貧血症狀,貧血持續未改善,轉介至消化內科評估,檢查才發現是大腸癌;另一名8旬婦自述常疲倦、走路會喘、飯後腹部不適,近期出現黑便,檢查才知貧血主因是胃腫瘤合併出血。 2025/08/02 10:35 生活 醫藥
左腹痛1個多月!43歲男「無家族史」竟罹直腸癌第3期 醫揭生活習慣 【記者王勇超/高雄報導】43歲趙姓男子左腹疼痛和腹脹1個多月,雖然大便習慣改變,但無便秘或腹瀉,無血便也無家族病史,原本以為是一般的消化不良,就醫抽血及超音波、大腸鏡檢查,顯示直腸有1顆5公分腫瘤,讓趙男相當震驚、難以接受。經手術切除腫瘤後理學檢查,確診直腸癌第3期。趙男術後接受化學治療,降低復發風險並持續追蹤。 2025/07/29 12:34 生活
類鼻疽27例創23年新高!丹娜絲颱風後2死 發病5天不治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丹娜絲颱風帶來強風豪雨造成類鼻疽疫情升溫,新增6例本土個案均在高雄,其中2例死亡,其餘4例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疾管署提醒,颱風後一個月內為類鼻疽高峰期。今年累計27例類鼻疽為23年來同期新高,且反常於1至4月就有13例,主因去年下半年接連四個颱風襲台,潛伏期較長的病例於今年初陸續發病。 2025/07/22 14:59 生活 醫藥
夏至熱炸!上班族「冷氣病」暴增 中醫師建議上班族3招保平安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今(21)日迎來24節氣中的「夏至」,標誌著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陽氣達到最盛的時刻,也代表氣候將逐漸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然而,在許多民眾將冷氣與冰涼飲品視為消暑良伴的同時,中醫師提醒,過度依賴這些方式可能埋下健康陷阱,導致「冷氣病」或「中陰暑」患者明顯激增。中醫師建議上班族3招保平安。 2025/06/21 12:48 生活 醫藥
陳水扁公開切片報告!大腸瘜肉為管狀腺瘤 胃瘜肉切除畫面曝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前總統陳水扁周一(16日)在臉書粉專貼出一張床榻照,他臥病在床、神情痛苦,自曝連日血便,醫師用胃鏡切除8顆瘜肉。切片報告18日出爐,陳水扁說,大腸瘜肉為管狀腺瘤,幸好小於1公分,後續定期追蹤,胃部8顆瘜肉為良性,他鬆了一口氣說「謝天謝地」感謝各界關懷。 2025/06/20 07:47 生活 交通
自曝病床照!陳水扁連日血便 胃鏡切8顆瘜肉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前總統陳水扁今(16日)在臉書粉專貼出一張床榻照,他臥病在床、神情痛苦,自曝連日血便,醫師用胃鏡切除8顆瘜肉,「不是裝睡叫不醒」,正在等待切片報告。澄清醫院中港分院官網指出,血便通常有8種原因,大多數的血便是由各種比較良性的腸胃道疾病所引起。 2025/06/16 12:56 生活
雞肉雖好別過量!醫示警:每周逾300克恐增死亡率 消化道癌風險翻倍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雞肉因其脂肪含量相對較低且蛋白質豐富,通常被視為「白肉」的代表性優良來源,深受健身族群和養生人士喜愛。然而,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引述最新研究指出,即便是健康的雞肉,過量攝取也可能潛藏健康風險。一項追蹤4000多位義大利中年人的研究發現,每週攝取雞肉超過300克(約1.5至2份手掌大),整體死亡率恐增加27%,其中男性消化道癌的死亡風險更是飆升至2.6倍。提醒大眾「好吃」不等於可以「多吃」,均衡攝取才是關鍵。 2025/05/27 19:42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