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產業不會憑空誕生 需關注多元化與基礎建設均衡發展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今(23日)表示,從個人電腦到智慧手機時代,台灣產業緊密連結全球數位與資訊產業鏈,產業不會憑空誕生,必須經過技術、資金、人才的累積,以及生態鏈的建立。對國家層面而言,經濟發展需要強化教育、金融、法律及基礎建設,法規與環境也需健全,否則即使擁有技術,也可能困於實驗室,難以推動產業化。
產業發展受限多
童子賢今應台灣半導體協會之邀,出席年會活動,並以「產業發展與世界局勢」為題,進行主題演講。
童子賢指出,產業發展受限於國家生活條件、勞工法規及社會環境,以美國、日本等高所得國家為例,其製造業回流面臨成本與工會干預問題,與低所得國家的競爭力形成明顯差異。童子賢也認為,產業規劃需考量集中或分散、短期與長期目標,並對比不同國家產業結構。
童子賢並以委內瑞拉及愛爾蘭等國家為例,因為過於依賴單一產業,像是委內瑞拉因石油出口過度集中,政治動盪導致經濟崩潰;愛爾蘭則因金融與房地產過度集中,金融海嘯期間遭受重創,基礎建設滯後影響民生服務。這些經驗也提醒台灣在推動科技產業之外,也需關注產業多元化與基礎建設均衡發展。
全球供應鏈正受地緣政治干擾
童子賢表示,全球供應鏈正受地緣政治干擾,像是稀土、煤膠等原材料生產與提煉過度集中於中國,而澳洲及美國近年合作嘗試打破壟斷,但短期內仍存瓶頸。同時,美國以高科技設備管制,中國則以稀土及無人機零件反制,各國彼此互相限制原物料及技術出口,例如印度、馬來西亞等國也紛紛祭出糧食出口管制,疫情與極端氣候都加劇糧食及醫藥短缺風險。
應將電力資源優先供應AI、電動車、半導體等先進產業
談到台灣,童子賢表示,應將電力資源優先供應AI、電動車、半導體等先進產業,以維持競爭優勢。童子賢說,台灣用電量逐年成長,但近10年增幅僅11.6%,遠低於早期重工業起飛階段。而民生用電僅佔總用電18%,製造業用電為主力,其中半導體用電尚未超越石化與鋼鐵產業。至於綠能發展方面,台灣目前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合計僅佔約不到10%,還要加上水力才有10%,因此核能發電仍是低碳能源的重要來源,核綠共存是台灣能源政策可行方案,需積極推動滿足先進產業所需。
加強高階服務業佈局
童子賢指出,台灣出口佔GDP比重高於美國、日本,中國近年出口依存度逐漸下降,台灣需要居安思危,不可依賴單一產業或出口市場,要加強高階服務業佈局,目前台灣服務業雖佔總產值六成,但多屬中低階,如不提升附加價值,年輕人薪資提升將受限。
至於人才部分,童子賢舉例說,加州科技及創意產業興盛,主要得益於外來人才積極貢獻。而台灣本土創業者及外來人才對台灣科技成就貢獻重大,如施政榮、張忠謀、林本堅等人皆在半導體領域扮演關鍵角色。台灣雖然資源有限,但憑藉勇氣與奮鬥精神,發展出口導向經濟,因此台灣人口雖然在全球僅是排名57,但GDP排名22,外匯存底全球第4名,顯示台灣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具備高度競爭力。
童子賢也呼籲,政府政策應優先保障高科技、半導體、AI等先進產業的能源與基礎建設需求,同時積極推動人才培育、法規完善,服務業升級亦是下一階段重要目標,以提升整體薪資結構和經濟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