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黃斑部病變=熟齡視力殺手 醫提醒7成「單眼先發病」

出版時間:2025/10/09 12:17
生活 醫藥
賴昀岫 文章
響應「世界視覺日」,新光醫院策劃以旅遊視角切入,透過互動式設計的「守護視界 睛彩由你定義」眼科衛教展。陳卓邦攝 zoomin
響應「世界視覺日」,新光醫院策劃以旅遊視角切入,透過互動式設計的「守護視界 睛彩由你定義」眼科衛教展。陳卓邦攝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黃斑部病變,人生變黑暗!」眼科醫師指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視力殺手,盛行率更會隨人口老化增加,視線扭曲、變形,視野中央有模糊黑影等,都是可能的警訊,約70%患者,初期從單眼開始發病,卻會因為另一隻健康的眼睛會彌補受損視力而難以察覺,建議每天輪流遮住單眼,檢查視力是否有異狀。

骨科醫侯勝茂:黃斑部病變,人生變黑暗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今天是「世界視覺日」,新光醫院攜手企業,共同舉辦「守護視界 睛彩由你定義」眼科衛教展,透過互動式體驗,提升民眾對黃斑部病變的認知,並呼籲及早檢測與治療的重要性,衛教大使郭子乾也以自身擔任黃斑部病變患者照護者的經驗,分享照護過程的點滴,並提醒若發現明顯視力惡化,應立即就醫。

身為骨科醫師的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說,關節炎症狀嚴重時不能走路,人生會變黑白;可是黃斑部病變,人生不是變黑白,而是變黑暗。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右)說,關節炎症狀嚴重時不能走路,人生會變黑白;可是黃斑部病變,人生不是變黑白,而是變黑暗。陳卓邦攝 zoomin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右)說,關節炎症狀嚴重時不能走路,人生會變黑白;可是黃斑部病變,人生不是變黑白,而是變黑暗。陳卓邦攝

約24萬人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指出,台灣每十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一位,約24萬人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又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其中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眼底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滲漏血液與液體,導致黃斑部出血、水腫,使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

鄭成國說,老年人口比例愈來愈高,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盛行率也會隨之上升,雖然只占所有黃斑部病變的10%左右,卻是造成視力缺損的一大主因,而所有黃斑部病的主要症狀,都是視覺中心有明顯的視力障礙,包括看東西扭曲、變形、暗影,或者閱讀對比不明確,導致視物模糊混濁等,是熟齡族群的大敵。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陳卓邦攝 zoomin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陳卓邦攝

黃斑部比腦還需要氧氣

黃斑部是最需要氧氣的地方,雖然範圍非常小,但是血流卻是全身最豐富的,甚至比腦部還豐富,鄭成國指出,一但受到破壞,就會開始出現新生血管,這無法提供營養和氧氣,反而非常脆弱、容易破裂、滲水、水腫。

「視網膜是乾燥的,一點水腫都不能有」,鄭成國表示,要排列得非常整齊,光線才能透過,一旦水腫就開始會模糊,最早是在中央或中央附近有點模糊。在中央「中心窩」附近的病灶,只要早期發現、立刻治療,都可以讓病灶退回中心窩旁邊;相反地,一但已經結疤了,就會非常難以治療,整體預後就會比較差。

鄭成國指出,視網膜必須乾燥的,一點水腫都不能有。陳卓邦攝 zoomin
鄭成國指出,視網膜必須乾燥的,一點水腫都不能有。陳卓邦攝

約70%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 單眼先發病

曾有一位年近50歲的患者,其單眼視力驟降至不到0.1,但因另一眼視力正常,日常生活中完全沒有發現異狀。直到某次無意間遮住單眼,才驚覺兩眼視野差異甚大,就醫後才發現已罹患黃斑部病變超過半年。

鄭成國指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約70%患者,是單眼開始發病,由於大腦的融像作用,兩隻眼睛會互補,所以勢力常常是不自覺地惡化,病患也很難說明,到底什麼時候變差,導致就醫時往往兩眼都已明顯惡化,仍呼籲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機會恢復一定程度的視力。

鄭成國(右3)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機會恢復一定程度的視力。陳卓邦攝 zoomin
鄭成國(右3)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機會恢復一定程度的視力。陳卓邦攝

很多熟齡朋友非常節省、不希望麻煩晚輩,且有很多迷思,會認為就是老了、看不清楚,或覺得是白內障等慢性疾病,往往因而容易導致延後就醫。鄭成國提醒,民眾每天可花10秒進行「睜一眼、閉一眼」的自我檢查,利用家中的磁磚線條或阿姆斯勒方格表,留意是否有線條扭曲或中心黑影,也可透過一年一次的定期眼底篩檢,及早發現潛在的黃斑部病變風險,為自己的視力健康把關。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黃斑部病變症狀 # 新光醫院鄭成國 #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