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頭光電板爭議|立委、環團提水面型、地面型光電環評 業者批不要搞民粹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包括立委及環團都提出,針對山坡地15公頃以上地面型光電以及5公頃以上水面型應該都要環評。對此,業者表示,環評有很嚴格的立法的程序,那現在的立法好像是說,我覺得民眾想聽什麼,那我來搞什麼,另外就是水庫要不要環評?水庫本身就是一個人工的東西,好像你蓋房子或是屋頂上面蓋太陽能,要不要環評,然後它這個東西又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來面對,不是用民粹,或者說用政爭的角度去看。
將對蘇一峰提告
對於目前的烏山頭光電板爭議是否會提告,七大公會表示,就是網路上的一個蘇一峰蘇醫師。
至於環評議題,業者表示,我們至少請這些委員,至少參考一下世界各國的法規,然後去仔細跟環保單位,或者說是跟那個政府單位討論一下,在執行面上,到底是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立法的品質很重要,我們現在是用民粹立法,用多數表決,強力通過這個都不是人民之福,所以環評我們是希望不要疊床假屋,它要合理的,它要回歸科學,它要回歸專業再次發表評審。
業者指出,一般我們希望說,會盡量評估,其一是它本身是污染源、嚴重的污染源,其二是這個物品,或者這個設置的樣態,它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或者當地對人的影響才會進行。
會影響到當地生態是可以討論
所謂的環評,那現況來講的話,幾乎是民粹之下,大家會認為太陽光電的就有,是不是高污染,那民粹之下,有些立法委員,他推出想要推動這個環評,把它立法那其實我們退回來看的話。在全世界做太陽光電有做環評的,有哪幾個國家?
太陽光電做得最好、最合情的德國,他好像沒有做這個環評的要求,所以這個環評的議題,它是真的議題嗎?如果假設我們把這些問題,把這些謠言,太陽光電高污染會有毒,這些謠言把它澄清之後,民眾還會去要求要環評嗎?環團是真的要環評嗎?我個人認為有一種狀況,真的需要,就是太陽光電設置後,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比如說,草蝦棲息地之類的這些,我們可以來討論,但是不然的話,一昧的要求把太陽、光電推到最嚴格的比工業區設置的標準還嚴格的標準,來要求做環評,這是完全不對的。
水土保持不用跟環評混在一起
太陽能、大型太陽能,特別在山坡底部環評,的確有一些水土保持的問題,但水保其實是另外一個法律,大家不用跟環評混在一起。我們還是認為要尊重環評大型或超過一定期間,我們也可以跟環評溝通,但對小的環評,其實最嚴重影響的是半導體產業,我們這些大型業者每天已經被催到每天幾乎都有人打電話來給我們,裡面有沒有再生能源,有沒有光電可以發電,幾乎大家都缺再生能源。
業者指出,我們是做布料加工的,我們不是真的穿西裝,穿西裝是台積電,這些半導體公司,他必須去國外申請訂單,你時間拖得越久,環評要多2年,臺灣的半導體大型地面已經動輒6到7年,你在環評下面再加1年,7到8年再做下去,電費只會越來越貴。
財務報表攤開來看,誰說太陽能是暴利產業?誰賺最多,銀行賺最多,你拖時間越久,銀行越賺,大家電費越來越貴,所以受害的是民生大眾。所以說,如果簡化跟國外,為什麼歐盟在太陽能是所謂免環評,因為它有公共利益,特殊的公共利益,因為他們遭受到整個物價的波動,發覺這個天然氣不可靠,價格波動那麼大,所以他們覺得這個太陽能馬上可以解決我們外來能源不足問題,還有烏克蘭講戰略能源的問題,戰略能源、天然氣,你能夠撐多久,你是不是需要看分散型電力來支撐,這也是國家安全的利益?
至於糧食安全,我們用到的農地,根本就2到3%,臺灣的非耕地或是地域比較差的來用就可以了,最後還要重申有關環境問題、環評問題,我們尊重立法院的決定,我們也會持續溝通,另外我們對環保團體其實也有在溝通,並不是所有環保團體都認為全部的案場地面型都要管理,這是一個錯誤的認定,當然有部分有一些認為,我們持續溝通,因為對的事情一定要持續的去做。全世界太陽能幾乎90%以上是不用環評的。
臺灣目前沒有一個土石流案件產生在太陽能
當然,只有日本是針對山坡地,因為它有一些土石流,的確有些土石流問題,但土石流,不見得是太陽能造成,而是那個地方,就會土石流,蓋在不應該蓋的地方,所以這個問題大家想,土石流留下來的東西,不是只有太陽能,有的房子也會留下來,樹木也會留下來,不能把這個土石流都怪到太陽能興建。
至少在臺灣,到目前沒有一個土石流案件是產生在太陽能,即使有少數發生在山坡地,你知道日本為什麼山坡地要環評,他們總共有20%太陽能是蓋在山坡地,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狀況,因為日本山坡地佔國土面積是61%,臺灣這個比例也不小,56%,所以你如果一般農地不能蓋,有一些山坡地你也不能蓋,我們真的不知道,臺灣的太陽能要蓋在哪裡?
單靠屋頂是沒有辦法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今天他們沒有持續推動,只靠風力發電,也不可能達到淨零碳排。當然,我們尋求多元綠能,這個我們也希望有多元的技術,但這些技術還沒有到成熟,還有規模經濟化的狀況之下,我覺得太陽能還是唯一可靠、安全能源,我們會持續溝通,我們不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