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水利署今完成馬太鞍溪2860公尺臨時堤防 後續加高至5公尺灌漿防水

出版時間:2025/10/04 13:11 (更新時間:2025/10/04 14:43)
財經 產業脈動
芮內 文章
經濟部水利署表示,目前臨時堤防已完成約2,860公尺,圖為受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重創的佛祖街。李柏毅攝 zoomin
經濟部水利署表示,目前臨時堤防已完成約2,860公尺,圖為受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重創的佛祖街。李柏毅攝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影響持續,經濟部水利署今於中央前進協調所記者會指出,目前臨時堤防已完成約2860公尺,第一階段封堵作業進度達87.4%,後續將持續加高至5公尺並加強灌漿防水,以恢復原設計的保護標準。

水利署表示,現階段臨時堤防高度約3公尺,已初步具備防護功能,近期將進行加高及強化工程,並採用鋼網與混凝土灌漿確保穩定性。目標預計在10月11日前完成。

監測數據顯示,堰塞湖目前水位約1020公尺,湖面積12.6公頃,蓄水量約580萬公噸,較昨日小幅下降,壩體與水流情況穩定。水利署強調,自壩頂溢流以來未見重大異常,將持續監控上游集水區降雨與土石狀況。

人力機具大規模投入

目前現場已動員近500名人力及267部機具(含109部挖土機)投入搶修。為提升志工參與效率,中央在光復車站前設立「志工救災地點分配站」,由專責人員統籌分流,避免出現等待或無法派工的情形。

環境部統計,截至日前已出動4649人次及1800車次清運,累計垃圾清除量達6萬5000噸。今日亦開放第二處暫置場,方便垃圾及淤泥直接進場作業。當地設有154座流動廁所,並定期由軍方協助消毒,官方強調消毒作業僅使用漂白水,無有機磷農藥疑慮;初步檢測結果也顯示淤泥與原土壤背景值相符,暫無污染風險。

水利署強調,若24小時累積雨量達100毫米或發生規模5弱以上地震,將立即發布紅色警戒並強制疏散。行政院亦將於10月7日設置「一站式服務平台」,由政委帶領部會進駐災區,協助後續重建與災民需求。

馬太鞍堰塞湖在花蓮光復鄉釀災,目前湖體、蓄水量已經大幅減少。林林攝 zoomin
馬太鞍堰塞湖在花蓮光復鄉釀災,目前湖體、蓄水量已經大幅減少。林林攝

開口提與堰塞湖溢流無直接關聯

此外,針對外界質疑「開口堤」是淹水成因,水利署澄清,該設計為常見治水手法,目的是分洪與回導,並非堤防缺口,與此次堰塞湖溢流無直接關聯。

水利署呼籲,未來仍須嚴防極端降雨或上游土石滑落導致二次堰塞湖形成,會持續密切監控,並與地方及各部會協力完成災後復建。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馬太鞍 # 堰塞湖 # 水利署 # 光復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