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日英美3學者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開創材料科學新領域

出版時間:2025/10/08 17:55 (更新時間:2025/10/08 18:52)
國際 寰宇要聞
張翠蘭 文章
日本、英國和約旦裔美國學者,10月8日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美聯社 zoomin
日本、英國和約旦裔美國學者,10月8日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美聯社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日本、英國和約旦裔美國等3名學者,周三(10/8)獲得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其「在金屬有機骨架領域的發展」,為化學家「定制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北川進(Susumu Kitagawa)、英國學者羅布森 (Richard Robson)和約旦裔美國化學家亞吉(Omar M. Yaghi)共同獲得今年化學獎。3人將平分1100萬瑞典克朗(約3567.5萬元台幣)獎金。

根據諾貝爾官網,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們創造具有巨大空間的分子結構,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可以透過這些結構流動。這些金屬有機骨架結構可用於從沙漠空氣中獲取水分、捕獲二氧化碳、儲存有毒氣體或催化化學反應。

3名學者開發一種新型的分子結構。在他們的結構中,金屬離子作為基石,由長有機(碳基)分子連接。金屬離子和分子共同排列形成含有大孔的晶體。這些多孔材料被稱為金屬有機骨架(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透過改變MOF中使用的建構單元,化學家可以設計它們來捕獲和儲存特定物質。 MOF還可以驅動化學反應或導電。

對此,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林克(Heiner Linke)在宣布獲獎結果時指出,這些材料內部「擁有巨大的孔洞」,功能「就像飯店的房間一樣,客人的分子可以進出同一材料」。

這種化學機制就像知名奇幻文學系列小說《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中,主人翁妙麗(Hermione Granger)的手提包,外表看似小巧,內部卻很大。

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們創造具有巨大空間的分子結構,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可以透過這些結構流動。取自諾貝爾官網 zoomin
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們創造具有巨大空間的分子結構,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可以透過這些結構流動。取自諾貝爾官網

林克解釋說:「它可以在極小的體積內儲存大量的氣體。金屬有機骨架擁有巨大的潛力,為定制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這一切始於1989年,當時羅布森嘗試以一種新方式利用原子的固有特性。他將帶正電的銅離子與一個四面體形分子結合在一起;這種分子的每個臂末端都有一個化學基團,可以吸引銅離子。

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會結合形成一個有序、寬敞的晶體;就像一顆充滿無數空洞的鑽石。

羅布森的靈感來自鑽石的結構,鑽石中的每個碳原子都與其他四個碳原子連接,形成金字塔狀。取自諾貝爾官網 zoomin
羅布森的靈感來自鑽石的結構,鑽石中的每個碳原子都與其他四個碳原子連接,形成金字塔狀。取自諾貝爾官網

然而羅布森建構的分子,雖然具有潛力卻不穩定,容易坍塌。北川進和亞吉則為這種構建方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1992年至2003年間,他們各自取得一系列革命性的發現。北川證明了氣體可以在MOF結構中流動,並預測MOF可以實現柔性化。亞吉創造非常穩定的MOF,並證明可以透過合理的設計對其進行改性,從而賦予其全新的性能。

在他們的突破性發現之後,化學家們構建數以萬計的不同MOF材料。其中一些材料或將有助於解決人類面臨的一些重大挑戰,應用領域包括從水中分離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分解環境中的微量藥物、捕獲二氧化碳或從沙漠空氣中獲取水分。創造具有巨大空間的分子結構,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可以透過這些結構流動。這些金屬有機骨架結構可用於從沙漠空氣中獲取水分、捕獲二氧化碳、儲存有毒氣體或催化化學反應。

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林克(左起)、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艾利格倫、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成員拉姆斯特倫,10月8日在宣布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名單時,說明得獎理論。美聯社 zoomin
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林克(左起)、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艾利格倫、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成員拉姆斯特倫,10月8日在宣布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名單時,說明得獎理論。美聯社

■相關新聞:
諾貝爾奬小知識整理包!誰創辦頒發 著名爭議得主和晚宴菜色一文看
美日3學者同獲2025諾貝爾生醫獎 解密免疫系統如何被控制
2025諾貝爾物理獎頒給美國3學者 為開發量子電腦鋪路

迄昨諾貝爾共頒發116次化學獎,獲獎時最高齡得主是2019年的97歲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因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獲表揚,最年輕得主是1935年的35歲約里奧(Frédéric Joliot),以表彰其在人工放射性(或稱誘發放射性)研究上的發現。

有趣的是,約里奧是居禮夫人(Marie Curie)的女婿,他與妻子伊蓮(Irène Joliot-Curie)共同獲獎,也寫下唯一母女檔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歷史。

 

發稿時間:17:55
更新:新增內容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諾貝爾獎 # 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