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歸零1|10大建設到核四爭議!47年落幕 供電難題正面對決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搶在核電除役前,立法院2025年5月13日通過《核管法》修正草案三讀,讓法定運轉期40年最長可延長20年。但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修法通過不代表核三廠2號機5月18日後可繼續運轉」,仍需經3年半安全體檢程序。
屏東恆春核三廠2號機預計2025年5月17日除役,台灣將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核電走過47年歷史,曾占全台發電量逾五成,如今歸零,替代能源是否足夠,成全民關注焦點。《知新聞》規劃專題,帶讀者回顧核電廠從十大建設的驕傲,到核四停建的爭議,在半導體及AI資料中心龐大用電需求下,台灣未來如何穩定供電、避免缺電危機。
專家示警,核電歸零後的結構性問題,數據表面看起來供電無虞,實際上夜間風險巨大,加上再生能源發展進度也令人擔憂,原訂2025年達20%目標,2024年卻僅達11.6%,短期要補足廢核後的電力缺口不太可能。

第一座核電廠是十大建設
核電在台灣發展,最早起源於1950~1960年冷戰時代,美國推動「原子能和平利用」計畫,鼓勵友邦引進核能作為發電技術的一部分,展示科技與經濟力量。1970年,台灣進入「十大建設」的起飛期,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腳步加快,帶動對電力的巨大需求,當時台灣能源有98%以上依賴進口,政府迫切尋求穩定、長期的發電來源。
1973年全球首次爆發石油危機,在油價暴漲下,更凸顯依賴進口能源的脆弱性,各國紛紛積極尋求替代能源,核電發展也在此時萌芽。
當時政府與國際合作,台灣在美國支援下,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引進核能發電技術。位於石門的第一座核電廠(核一廠)由美國奇異公司(GE)設計建造,核電也被納入十大建設計畫中,是台灣能源政策的一大躍進,核一廠在1978年12月10日商轉,正式開啟台灣的核能時代。

核電佔總發電比重巔峰
在1980~2000年台灣經濟起飛期間,核電在電力供應上扮演吃重角色,從台電的資料顯示,1985年核電一度佔總發購電量比重達52.4%,撐起台灣供電半邊天,在90年代,因為燃油及燃煤比重提升,核電佔比逐年下滑,2000年時約降至23%左右。
除了燃油、燃煤等替代能源比重拉升,加上國外核電廠曾發生事故,以及核廢料存放問題,陸續引發民眾抗爭,反核聲浪四起,民進黨也將非核家園列為主要理念,讓核電逐漸從能源議題轉變成政治議題,在核四廠停建,核一廠1、 2號機相繼於2008年及2009年停止運轉,核二廠1、2號機於2021年及2023年停止運轉,核電佔發電比重大幅下滑。
2024年7月核三廠1號機除役後,核電佔發電比重約降至3.4%,今年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停止運轉後,台灣核電將正式歸零。

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落後
以台電去年底數據顯示,台電系統發電量達2514.4億度,其中火力發電量佔比82.1%,包括燃煤31.1%、燃油1.4%、燃氣47.2%、汽電共生2.4%(不含垃圾及沼氣)等,再生能源占比11.9%(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的垃圾及沼氣)、抽蓄水力1.2%、儲能電池0.1%,去年核電大約佔台灣總發電量的4.7%,在核三廠一號機停機後,核能佔比僅剩3.4%。
原本蔡英文政府提出的能源轉型目標,預計2025年燃煤佔比將達50%,天然氣及再生能源則各佔30%、20%,成為非核家園時代的能源主軸,但早在2022年當時的經濟部長王美花就坦承,2025年再生能源20%目標確定無法達成,以去年底佔比不到12%來看,與這目標還有段差距。
在核電歸零後,政府還規劃台中火力電廠的燃氣電廠一號機在今年上線,原本燃煤改為燃氣,二號機預計明年啟用,藉此填補核電歸零的缺口,不過台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氣源實際上供應給大潭和通宵電廠,台中沒有足夠氣源,且環評尚未通過,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就認為,這些替代電廠短期內不可能如期完工或上線。
至於再生能源方面也有疑慮,「太陽能發電的最大問題是,傍晚到深夜幾乎歸零。」梁啟源分析,再生能源以太陽能為主力,白天發電量充足,但台灣的用電高峰卻常發生在晚間時段,尤其夏季高溫時民眾回家開冷氣,夜間電力需求飆升。
他直言,核電歸零後凸顯出結構性問題,本來24小時穩定供電的缺口,卻要由以白天發電為主的再生能源補上。「這就像一家餐廳,晚餐時段客人最多,但廚房偏偏只在早餐時開火,完全對不上。」

再生能源短期內難填補核電缺口
梁啟源進一步指出,政府公布的備轉容量率數據幾乎都只統計白天數據,看起來很樂觀,但夜間才是真正的缺電風險時段。他舉例,2023年政府說全年只有2%的日子備轉容量率低於10%,但夜間統計其實高達70天(約20%),2024年更嚴重,高達119天(約33%),還有3天夜間備轉容量率甚至低於5%,幾乎亮紅燈。「數據表面看起來供電無虞,實際上夜間風險巨大。」
除了承擔不了夜間高峰,梁啟源說,再生能源的發展進度也令人擔憂,原預估2025年達20%目標,2024年卻只有11.6%。「過去8年才從4.8%爬到11.6%,每年增加不到1個百分點,短期內要補足廢核後的缺口不太可能」。
此外,太陽能的完工率還因為綠電蟑螂以及土地等因素持續下滑,從2021年的64%,掉到2024年的49%,顯示基礎建設本身就已經卡關,再加上時間差的結構性問題,更增添供電穩定性的變數。

政府須正視「時間錯位」的核心問題
「短期內,只能靠燃氣補位,但這代價很高。」梁啟源指出,燃氣發電一度電成本是核電的3倍多,2024年因核電退場增加的成本就達1050億元,2025年會增至1200億元,2026年更達1300億元,台電的財務壓力不斷上升,電價也已在2023、2024年間4度調漲。
在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已正視核電的重要性,梁啟源舉例,日本2030年核電目標佔比為20~22%,韓國更達32%。這些國家即使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也沒有放棄核能,「因為穩定24小時供電是任何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命脈。」
梁啟源說,台灣土地密集度比日本高兩倍,沒有足夠空間發展大規模太陽能,加上離岸風電建設慢、完工率低,核電一旦退出,要填補夜間供電缺口面臨考驗。他表示,能源政策不是只看理想目標,還要務實地面對現實,他呼籲政府應重新檢視能源規劃,「至少在再生能源真正達到規模且儲能技術成熟之前,應考慮讓核電延役,避免供電出現結構性危機。政府必須正視『時間錯位』的核心問題,否則缺電與電價上漲將成為台灣長期難解的痛點。」

核電是穩定有效率的不排碳能源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之前指出,台灣能源黃金比例應該是綠能、核能各佔30%,這樣加總起來有6成是不排碳發電,台灣也可以對國際社會有交代。
童子賢說,基於個人對台灣產業的觀察,對台灣民生需要用電,出於台灣的國家競爭力,也需要穩定的電,另外也觀察到,綠能很好也要繼續發展,但是發展綠能也要有縝密的規劃,還要考量到對環境的衝擊,像是離岸風電設置在海洋潮間帶,對於水底的生物珊瑚礁都會干擾,有些甚至已是嚴重的破壞。
友達董事長暨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双浪也說,台灣能源結構還蠻脆弱的,98%能源仰賴進口,天然氣要佔50%有點不切實際,5月17日之後,台灣成為非核家園,但德國之前反核,現在卻要重啟,德國也向法國買核電,以現在核能安全性跟成本,是穩定有效率的不排碳能源,台灣要往淨零方向邁進,現在卻是往反方向走。
彭双浪建議,核能應該能夠討論、更積極面對,如果可以,列入能源選項,再跟美國買設備,也能縮小逆差。

半導體及AI用電需求量高
此外,隨著半導體及AI持續成長,未來對電力需求勢必會激增,也對台灣供應帶來考驗,童子賢表示,台灣的用電需求將是全球成長最明顯的地方,他預估到2030年,台灣用電成長的前3名分別是含先進晶片製造封裝、電動車及AI運算中心。
先進晶片製造部分,台積電目前有4座12吋超大晶圓廠,根據統計,以2奈米製程為例,每小時生產約耗掉20萬度電力,幾乎是小家庭50年的用電量,台積電2奈米先進製程年用電量達37億度,約佔2023年高雄市總用電量12%。
另外在電動車部分,台電推估,以目前大客車及汽(機)車登記數量全面電動化進行電力需求估算,估算電動車新增用電量約為205.3億度,約佔2030年總用電量7.82%。
國科會轄下智庫DSET日前發布報告指出,2025至2027年,在最壞情境下,台灣夜間尖峰備轉容量率可能偶爾略低於6%,顯示先進製程擴廠的用電需求成長,對台電供電能力的衝擊。
能源業者透露,就目前市場需求來看,綠電是遠遠不足,往往有新的綠電開出,就會被搶光,尤其很多資料中心又以100%綠電為訴求,也有資料中心直接跟綠電廠商合作,讓綠電能「直供」,只不過具有這樣能力的廠商畢竟是少數,隨著各種AI應用持續增加,穩定的電力供應,甚至是穩定的綠電,也將成為未來產業能否順利發展的先決條件。

台灣核電「歸零」後美國又提合作
據經濟部能源署評估,國內AI用電可分晶片製造及AI資料中心,未來晶圓廠繼續擴廠,這部分用電量會同步攀升,至於AI資料中心部分,若單就提問資訊,每回答一個問題,生成式AI搜尋耗電大概是Google的7倍,外商在台1座資料中心每天耗電230萬度 ,1年就接近8.4億度,耗電量也很可觀
回顧台灣核能歷史,核一廠是1970年代「十大建設」重要項目之一,除了能源戰略考量,也牽涉國安布局,當時由美方提供完整技術支援與設備,將台灣納入冷戰時期的「和平利用原子能」架構,不僅滿足當時快速成長的電力需求,也讓台灣成為亞太區域中最早擁有商業核電的國家之一。
如今,台灣將進入非核家園,但面對能源轉型與減碳國際承諾,加上半導體及AI資料中心對電力需求大增,在野黨也推動核能延役修法,近期美國也釋出訊號,表示願意協助台灣引進新一代核能技術,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以及高安全等級的先進反應器,號稱具備「被動安全設計」及「燃料循環利用」等創新,幫忙解決過去核廢料難以妥善處理的痛點。
能源學者分析,「美方的策略不只是經濟與能源問題,更與印太區域戰略平衡有關。」尤其新興核能技術主打「更安全、更綠色」,但在台灣內部,核能安全與社會信任的挑戰依舊是重大課題,究竟核電在台是畫上句點還是按下暫停鍵?未來可能還是會成為能源政策討論的議題。
相關新聞:
核電歸零2|非核時代電價恐再漲? 專家提2大關鍵因素才是解決之道
核電歸零3|2奈米製程佔高雄市總用電逾1成 3大產業考驗供電穩定
核電歸零4|核能退出台灣發電選項 靠再生能源及天然氣能補上缺口?
你還想看更多:
冒煙片|台灣地熱新綠星「全採可抵2座核電廠」 關鍵卡在2門檻
專訪|一文看懂新核能SMR 專家:對台灣合適發展但2030後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