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核電歸零4|核能退出台灣發電選項 靠再生能源及天然氣能補上缺口?

能源
2025/05/15 07:06
李宜儒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核三廠2號機將於5月17日除役,屆時核能正式從台灣的發電結構中退場。根據台電資料,2024年發電量為2514.4億度,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82.1%,包括燃煤31.1%、燃油1.4%、燃氣47.2%、汽電共生(不含垃圾及沼氣)2.4%等,再生能源(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占比為11.9%,抽蓄水力1.2%,儲能電池0.1%,核能為4.7%。儘管核能比重不高,但火力發電所造成的排碳,也成為台灣發電最大的問題。

核能退出台灣發電選項,未來發電缺口要靠再生能源及天然氣補上。林林攝 zoomin
核能退出台灣發電選項,未來發電缺口要靠再生能源及天然氣補上。林林攝

核電退場由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補上

核能退出發電結構,自然要有其他發電方式補上,不過以台灣的發電比重來看,原本蔡英文政府及林全內閣希望於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為,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2700萬瓩(27GW),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例達20%。

核能退出發電結構,要維持發電量不變,就是要讓現有機組的發電量再提高,圖為核二廠。葉志明攝 zoomin
核能退出發電結構,要維持發電量不變,就是要讓現有機組的發電量再提高,圖為核二廠。葉志明攝

但台電的資料卻顯示,去年整體再生能源占比為11.9%,僅約原來規劃的60%。換言之,核能退出後,台灣整體發電量就有可能減少,如果要維持發電量不變,就是要讓現有機組的發電量再提高,等於提前消耗原本的發電規劃。

至於台電的規劃是,核電退場後由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機組彌補,並運用燃氣、抽蓄水力、再生能源、電池儲能電力資源,搭配時間電價、需量反應等需求管理措施,確保穩定供電。

政府推綠能有心人士先卡位

觀察現行再生能源發展不如預期的原因,能源業者不諱言,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人的因素,因為大家都知道政府要推綠能,就像道路一樣,當政府規畫要造橋鋪路的時候,就會有人趁機先行卡位,讓綠能廠商要開始推動的時候,就有很多的狀況要排除。

能源業者透露,這個狀況最常出現的,就是在之前的太陽能,因為太陽能最需要的就是土地,很多土地因為原本的農戶退休了,沒有人接手,變成了荒地,往往就會讓部分有心人士去低價承接,然後再來就地起價。

太陽能最需要的就是土地。台電提供 zoomin
太陽能最需要的就是土地。台電提供

銀行要看到購電合約才願意融資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陸上風電,因為法令規定,距離最近的民宅必須要有一定的距離,以台灣的規定是,距離必須為風扇葉片長度的3倍,但儘管滿足距離的規定,也不是就沒事了,之前也經常發生,民眾以噪音等不同因素,要求業者給予補償金,甚至還有以牲畜的狀況來要求補償。

至於離岸風電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錢。能源廠商直言,蓋風機要錢,就要跟銀行融資,但是銀行要看到購電合約,才願意給融資,甚至對於購電合約也有要求,一般企業簽下的購電合約,銀行還不一定認可,往往都是要求要有一定債信評等的企業才算數。

而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能有債信評等的企業已經寥寥可數,也因為企業規模大,對於購電價格也是斤斤計較,搞到最後的購電合約,變成發電業者只能打平支出。

蓋風機要錢,銀行要看到購電合約,才願意給融資。李柏毅攝 zoomin
蓋風機要錢,銀行要看到購電合約,才願意給融資。李柏毅攝

天然氣儲氣槽存量成為最大問題

回到台灣現有的發電方式,天然氣發電是被認為排碳相對較低的一種,但天然氣的需要有儲氣槽儲存,以台灣目前規劃的儲氣槽,基本上頂多只能維持14天的基本儲量,成為最大的問題。

天然氣發電需有儲氣槽儲存,台灣頂多只能維持14天的基本儲量。圖為中油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沈君帆攝
zoomin
天然氣發電需有儲氣槽儲存,台灣頂多只能維持14天的基本儲量。圖為中油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沈君帆攝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2024年6月就表示,他認為,台灣能源黃金比例是綠能、核能各30%,這樣加總起來就有6成是不排碳發電,台灣就可以對國際社會有一個交代。

綠能也可能對環境生態造成破壞

童子賢說,根據他對台灣產業的觀察,台灣民生需要用電,基於國家競爭力,也需要穩定的電,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他最近3、4年觀察到,雖然綠能很好,值得繼續發展,但是綠能也要思考做縝密的規劃,讓它不至於超出太多。至於什麼是太多?就是對環境的衝擊,如果到了不堪負荷的話,那就是所謂的太多,像是風力發電的離岸風電設在海洋潮間帶,對於水底的生物珊瑚礁都會干擾,還有一些恐怕是嚴重的破壞。

台灣民生需要用電,基於國家競爭力,也需要穩定的電。李柏毅攝 zoomin
台灣民生需要用電,基於國家競爭力,也需要穩定的電。李柏毅攝

友達董事長暨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双浪也指出,台灣能源結構還滿脆弱的,98%能源靠進口,天然氣要到50%有點不切實際,5月17日之後,台灣就是真的非核家園,而德國之前反核,現在也要重啟,另外德國跟法國買電,買的也是核電,以現在核能安全性跟成本,是穩定有效率的不排碳能源,如果台灣要往淨零方向走,現在剛好往反方向走。

相關新聞:

核電歸零1|10大建設到核四爭議!47年落幕 供電難題正面對決

核電歸零2|非核時代電價恐再漲? 專家提2大關鍵因素才是解決之道

核電歸零3|2奈米製程佔高雄市總用電逾1成 3大產業考驗供電穩定

 

彭双浪也建議,核能應該更能夠討論、更積極面對,如果可以,列入能源選項,再跟美國買設備,也能縮小逆差。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核能 # 能源 # 燃煤 # 天然氣 # 風電 # 太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