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局砸17.52億元改建池上大橋!樓高增至6層 耐震提升到5強、防洪50年
【記者陳怡文/台東報導】台9線池上大橋是連接池上跟關山的重要橋梁,南下線1986年、北上線1994年竣工,但歷經30餘年,河川沖刷導致橋墩基礎裸露,且耐震不符現行法規需求,交通部公路局砸17.52億元進行池上大橋改建工程,2023年9/28開工至今,如期完成49.26%,原橋改道重建,去年、今年歷經7個颱風,預計從5層樓高提升至6樓高,防洪標準30年提升至50年,耐震從4弱提高至5強,並增人行道,俯瞰金城武樹,預計全線通車2027年4月;池上大橋蓋建工程僅是「台9線花東縱谷公路安全景觀大道(台東段)」計畫一環,原路線全長51.1公里開車要花2小時,截彎取直縮短至45.8公里,並提升速限後,縮短至1.5小時,總計142.09億元,另有花蓮段約151億元。
交通部公路局持續推動「台9線花東縱谷公路安全景觀大道(台東段)」系列建設,計畫範圍自台9線花東縣界至台東市緣色隧道,並以安全、景觀、人本、生態四大面向為計劃主軸,辦理台9線道路拓寬或新闢外環,有效提昇省道公路系統使用效率、改善瓶頸路段及健全路網完整性。其中池上大橋改建工程為計劃內目前積極施工中之重點路段,兼顧交通安全、景觀融合與環境永續,完工後將成為花東縱谷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交通門戶。
公路局南部養護工程分局關山工務段段長林進芳說明,建設計畫分4個元路段拓寬、3個新闢外環,原路線全長51.1公里開車要花上2小時,截彎取直縮短至45.8公里,並提升速限,由60公里提升至70公里,預計縮短車程至1.5小時。
計畫中的池上大橋位於花東縱谷平原,橫跨卑南溪,串聯池上與關山,是縱谷地區重要交通幹線。因應既有橋梁年久及抗洪、耐震標準不足,故優先辦理改建。
本工程全長1.34公里,其中橋梁段為860公尺,新橋採雙向分離設計,單向橋面寬度由8.5公尺拓寬至13公尺,橋面更為寬敞,舊橋配置為1車道、1慢車道,新橋配置2車道及1慢車道,使行車更為順暢,並新增外露肩、人行道等,可俯瞰伯朗大道金城武樹。
橋梁跨距長度由舊橋的34公尺大幅增加為75至123公尺,並提高梁底高程最高達2.60公尺,大幅增加通洪斷面,兼顧防洪與安全;而舊橋高度約為5層樓高,新橋也增高至6層樓高。
工程採「半半施工」方式,先辦理北上線橋梁改建,完成後再辦理南下線橋梁改建,確保用路人施工期間仍可安全通行;同時採用懸臂工法施作,避免於河川行水區設置支撐結構,降低對河川生態與水流的干擾,展現工程對環境的重視。北上線預計於2026年農曆年前完工,屆時將率先開放通行,改善地方車流瓶頸,後續接續施工南下線,完成整體改建。
林進芳也分享,池上大橋的施工遭遇困難之處在於,2024年歷經凱米、山陀兒、康芮、天兔颱風造成卑南溪水位暴漲,施工便道遭沖毀,嚴重影響主要徑施工;而2025年薇帕颱風外圍環流豪雨,楊柳、樺加沙颱風,導致池上大橋工區災情,2年歷經7個颱風。
解決對策包含,原設計規劃3套柱頭節塊支撐系統增加至4套、原設計規劃3套懸臂工作車至6套、增設場撐邊跨設備原規劃4套支撐架增至6套。
池上大橋位置視野遼闊,橋上可遠眺台鐵新武呂溪橋列車奔馳於山河間的壯麗景致,東北側則可俯瞰伯朗大道與稻浪交織的金色田園,亦能看見池上糖廠煙囪與初來橋等地方記憶地景,呈現花東縱谷山川、人文與農業並存的獨特風貌。
公路局表示,台9線花東縱谷道路改善不僅是交通建設,更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的連結工程。池上大橋改建工程亦秉持相同理念,完成後除能增加聯外運輸能力,促進地方及觀光產業發展外,池上大橋更是以友善工法與景觀整合設計,讓公共建設與自然環境共生共榮,為花東縱谷打造兼具功能與美學的安全景觀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