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別低估心房顫動致命性!5症狀長期未治療 恐中風和心衰竭

生活 醫藥
2025/08/31 09:30
林芳如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但其危險性卻常被低估,台灣每年新增約2.5萬例心房顫動患者,65歲以上平均每20人就1人罹病,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醫師提醒,心房顫動若長期未治療,可能引發中風與心衰竭,造成嚴重失能甚至危及生命。

台灣65歲以上平均每20人就1人罹患心房顫動,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林林攝 zoomin
台灣65歲以上平均每20人就1人罹患心房顫動,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林林攝

心房顫動未治療引發中風、心衰竭

全台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每年新增約2.5萬例,萬芳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指出,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的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嚴重失能甚至危及生命。

謝敏雄表示,心房顫動通常會先以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或恢復心律,但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如胺碘酮,雖能有效壓制心律不整,但此藥物副作用極大,常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眼睛容易病變影響視力,病人也可能肝功能異常、皮膚病變,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

藥物副作用過大須考慮介入性治療

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副作用過大時,需考慮介入性治療。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射頻消融術與冷凍消融術,射頻消融術雖已成熟應用多年,但手術時間長達3至4小時,且熱能可能波及肺靜脈、食道等周邊正常組織,增加併發症風險。冷凍消融術雖能縮短手術時間至約90分鐘,但對複雜病灶或肺靜脈以外的心律異常治療力不足,同樣存在可能會傷及到心臟附近組織的風險。

脈衝場消融術為心房顫動治療帶來重大突破,此技術讓細胞膜產生小孔,進而讓不健康的心臟細胞失去功能,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周邊健康組織,不會傷及周圍的神經、血管或食道等重要器官,不僅提升了治療安全性,精準治療的特性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

脈衝場消融術適合高齡或慢性病患

80歲李伯伯飽受心房顫動折磨,雖然用藥物控制病情達20年,因居住在山上,每天必須爬上107階樓梯,常常走到一半就心悸、胸悶而氣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甚至搬個花盆、修理家裡的小東西也可能突然發作,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接受脈衝場消融術後,症狀顯著改善,他笑說:「現在的心臟就像變頻馬達一樣,穩定又有力」。

萬芳醫院現行PFA治療平均僅需30至60分鐘即可完成,病人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且不會出現傳統手術後常見的胸悶不適,術後併發症為零,復發率僅6.25%。謝敏雄指出,PFA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的心房顫動患者,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尤其適合高齡或合併慢性病的族群。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心房顫動 # 中風 # 心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