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神威1|去年帶動供應鏈創2.46兆產職 帶來46萬個就業機會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護國神山台積電(2300)對台灣經濟貢獻有多大?據台積電統計,除了2024年本身營收2.9兆元,佔台灣全年GDP 25兆4745億的11.39%之外,因採購需求帶動供應鏈創造2兆4576億元產值,也佔GDP的9.7%,同時創造46萬個供鏈員工就業機會及2928億元的薪資收入,若再加上台積電於經濟面向為利害關係人帶來2兆 2415 億元的附加價值收入(GVA),不僅提升產業技術發展、協助客戶產品成功,支持政府擴大基礎建設及社會福利,也為投資人創造優質報酬。

去年上游採購帶動供應鏈2.46兆產值、創46工作機會及2928億元薪水
台積電在最新出爐的《永續報告書》中揭露,公司善用全球半導體業領導地位,提升在地供應商技術與能力,運用投入產 出 模 型(Input-output Model) 分析採購活動衍生的社會與環境外部性。2024 年因上游採購需求帶動供應鏈創造新台幣 2 兆 4576 億元產值,創造46 萬個供應鏈員工就業機會與2928 億元薪資收入;供應鏈產生的環境足跡及人權侵害風險亦帶來581 億元潛在社會成本,輔導供應商提升節電、節水及減廢績效則帶來 16 億元環境效益。
台積電表示,為促進供應鏈永續營運,公司透過熱點分析找出具顯著衝擊的產業類別及地區,納入採購策略及選商標準,並透過輔導及設定目標,攜手供應商找出製程最佳化及環境足跡最小化機會,同時針對關鍵原物料進行盤查評估,截至2024 年已累計分析 147 種原物料,持續發掘改善契機,帶動產業永續轉型。
台積電透過附加價值收入法(GVA)檢視營運過程為利害關係人創造的正向影響,包括營業淨利、納稅、折舊及攤銷等。社會價值方面,參考哈佛商學院的影響力加權會計(IWA)及價值平衡聯盟(VBA)影響力陳述方法,評估公平的就業機會、兼顧生活品質的薪酬與福利、訓練創造的未來收益為員工帶來的正向影響。
運用願付價值法(Willingness to Pay)及價值移轉法(Value Transfer)計算工傷及健康促進產生的社會成本與效益。環境價值則應用環境損益(EP&L)方法學,評估生產過程因耗用能資源及排放汙染物所衍生的負面影響,以及導入節能措施、布局再生能源及再利用水資源產生的環境效益。
為利害關係人帶來2.45兆附加價值收入
另外,2024年,台積電於經濟面向為利害關係人帶來新台幣 2 兆 2415 億元的附加價值收入(GVA),涵蓋營業淨利、繳納稅額、配發股利、研發投入、折舊及攤,不僅提升產業技術發展、協助客戶產品成功,支持政府擴大基礎建設及社會福利,亦為投資人創造優質報酬。在社會層面,高於生活工資的薪酬提升員工幸福感與購買力,共計 2331 億元。
完善的人才訓練計畫及職涯規畫提升員工就業競爭力,帶來新台幣 15 億元薪資成長收益;投入公益與慈善活動創造新台幣 24 億元社會價值;多元化健康促進活動帶來新台幣 5 億元的健康改善效益;職災及性騷擾則帶來新台幣 7,520萬元的身心影響與醫療成本。

創472億元環境效益
此外,台積電分析,各職務類別中性別因素在薪資與職涯發展產生的差距,其中,女性員工在技術職中因機會優勢而帶來 23 億元的薪資成長潛力,而在主管、專業及助理職類別,女性員工則因機會落差衍生 16億元的潛在薪資補償成本。 在環境層面,生產營運過程產生的環境足跡與資源耗用,導致 1155 億元的環境外部成本。
為減緩營運活動對環境的衝擊,台積電厚植綠色管理於日常營運,將創新技術應用於氣候與能源、水管理、資源循環及空氣汙染防制等面向,推動源頭減量、製程節能、循環再生及末端防制等行動,共創造472 億元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