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管太緊爛尾樓擴及全台? 央行駁:建商停工僅一案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外界關心「爛尾樓」是否擴及全台?還有建商把矛頭指向中央銀行信用管制措施,擔憂房市管制恐引發建商倒閉潮。央行第3季理監事會發表的報告指出,目前停工爛尾樓屬零星個案,並未擴散影響整體房市。

爛尾樓僅1案 其餘續建或法拍
「爛尾樓」是指工程中止、無法完工交屋的建案,少數財務體質脆弱的中小型建商若過度操作槓桿、銷售不佳、營建成本上漲,或銀行縮緊貸款,都可能資金斷鏈而停工。
近期被點名的嘉義、花蓮、台北與台中等爛尾樓預售屋,央行指出,經查僅有1案未完工成為爛尾樓,其餘皆已完工進行法拍或有建商接手續建,並非爛尾樓。
此外,央行指出,截至7月底本國銀建築貸款的逾放比率僅0.09%,顯示銀行對建商授信風險可控,不至於發生系統性風險。

小宅化非央行信用管制造成
隨房價上漲,外界為央行應該解除高價住宅貸款規定或提高高價住宅認定標準,因央行管制高價住宅貸款才導致小宅化。央行說明,信用資源應優先提供給無自用住宅者,而非財力雄厚的高價住宅購買者。
近年不動產者推案小宅化,主因房價高漲,家庭人口減少,因負擔考量縮小購屋面積,並非央行管制高價住宅貸款所致。
根據內政部統計,一人一宅從2020年Q4的187.8萬宅,成長至2025年Q1的248.8萬宅,增加了61萬宅。

金融機構資金足以支應預售屋
根據實價登錄預售屋成交建案推估,預計今年完工交屋者約13.5萬宅,其中下半年完工者約6.9萬宅,假設上半年完工者已完成分戶貸款作業,且下半年完工分戶購屋貸款推估總成交金額約6789億元,若平均貸款成數7成,貸款需求4752億元。
央行調查15家本國銀行預計可承作4757億元,加上其他銀行、基層金融機構及壽險公司均可承作房貸,全體金融機構的資金動能,仍足以支應下半年預售屋分戶貸款資金需求。
近期媒體報導銀行不願受理換屋族貸款,經查多因擔保品地點不佳、借款人不符合5P原則,貸款利率、成數未符合借款人期待及無實質換屋自住需求。
央行指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規範建商必須在18個月內動工,目的是避免以銀行資金囤地、養地、炒地;若無法在期限內動工,已有彈性協處機制。

民眾購屋不要誤信代銷話術
因「不可歸責因素」無法動工,建商可與銀行協商延長動工期限,不需收回貸款或調高利率,不會影響建商資金鏈。即便是建商自身原因,也可與銀行協商貸款額度逐步收回的條件,使建商保持保有一定的資金運用彈性。
央行建議,部分建商高度操作財務槓桿問題值得重視,目前台灣尚未建立建商管理機制,多數非上市櫃建商也不需要公開財報,購屋者難以掌握其負債或現金流等財務狀況,內政部應進一步強化建商管理機制。
央行提醒民眾,購屋時不要被建商或代銷「低自備款」、「零付款」等促銷話術,被迷惑而誤信他們口頭承諾的貸款成數與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