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車平台「沒搭也要扣40元」消基會喊不公平 交通部回應了

【記者劉沛妘/台北報導】自2013年Uber進入台灣市場以來,叫車平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逐漸成為通勤族、上班族與旅客的重要選項之一,不過各平台設置的「取消費」制度,掀起不少消費爭議,即使沒搭也要被扣40元,消基會直指「不公平」。對此,交通部表示,後續將再函請各主管機關進一步檢視情況。
有消費者向消基會反映,搭乘Uber時,司機未依指定地點停靠,而是停在對向車道或鄰近巷口。由於平台採用衛星定位,難免出現誤差,但系統仍會顯示「司機已抵達」,讓乘客在原地苦等;若等待超過5分鐘後司機取消訂單,乘客因此被收取「取消費」。
另有消費者指出,司機有時尚未抵達精確的上車地點,距離仍有20公尺,App就已顯示「司機已抵達」並開始計算等候時間,讓乘客措手不及;更有案例顯示,司機原本告知需8分鐘才能抵達,卻提前4分鐘出現,並立即開始倒數等候時間,導致乘客難以及時反應,並準確上車。
沒搭也要扣40元取消費惹議
即便消費者選擇自行取消訂單,也難以避免糾紛,平台通常會立即扣取「取消費」。消基會指出,目前各大平台對「取消費」的規範各有不同,但普遍以「40元」為基本收費標準。
例如Uber:乘客在預約行程後超過3分鐘取消,或司機抵達並等待超過5分鐘取消,乘客需支付取消費40元。yoxi:即時行程若乘客取消或超過3分鐘未上車,需支付40元;預約行程取消則收取80元。Line Taxi:乘客在司機抵達後取消,或司機等候3分鐘未見乘客上車,皆收取40元;若為機場專車,取消費更可能高達300元。
消基會認為,業者普遍採取「短時間等待+固定費用」的模式。然而,若乘客遲到就必須付費,但若司機遲到或臨時取消,平台多半僅提供「重新派車」,卻無相對應補償措施,殊為不公。
業者回應
Uber回應:「當乘客於確認叫車3分鐘後取消行程,且合作車隊已派遣職業駕駛前往指定上車地點時,或乘客超時抵達上車地點時,合作車隊可能會收取一筆取消費用,以補償駕駛為抵達乘客位置所投入的時間與成本。」
Uber表示,行程取消費用的收取均依相關規定由合作車隊向主管機關申報,並充分揭露在合作車隊之旅客運送契約、 Uber App 與網站。倘若乘客對費用有疑義,皆可透過 Uber App 取得協助。Uber與合作車隊將持續確保所有收費機制公開透明。
交通部回應
交通部則表示,近日已發文給各主管機關,包括六都直轄市和公路局,提醒相關取消費用須納入營業計畫書內,主管機關審議時,就要同步審查其收費合理性,不見得一定要訂定統一標準,部分規模較小的叫車平台取消費收費較低,有的甚至沒收,重點是收費合理性,且應充分揭露資訊讓消費者清楚了解,後續交通部將再函請各主管機關進一步檢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