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懶理再「陪榜」諾貝爾獎 作品榮獲義大利文學獎出一口氣!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周四(10/9)揭曉,呼聲極高熱門人選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再度向隅,是自2006年以來第20次「陪榜」,讓網友直呼可惜。不過村上迷先別覺得氣餒,村上的小說日前榮獲義大利文學獎,他8日在東京領獎時表示相當榮幸。 2025/10/09 20:18 國際 熱搜話題
2025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匈牙利作家 表彰「末日恐怖中證明藝術的力量」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周四(10/9)揭曉,由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獲得殊榮,以表彰他「引人入勝且富有遠見的作品,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再次證明了藝術的力量」。 2025/10/09 19:29 國際 寰宇要聞
諾貝爾奬小知識整理包!誰創辦頒發 著名爭議得主和晚宴菜色一文看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一年一度的學術盛事諾貝爾獎(Nobel prizes),自周一(10/6)起陸續揭曉,依慣例將由生理學或醫學獎打頭陣,最後再於下周一(10/13)壓軸公布經濟學獎得主。本文綜整奬項由誰創辦、誰來頒發,以及歷來知名的獲獎者。 2025/10/06 09:00 國際 寰宇要聞
諾貝爾和平獎10/10揭曉得主 專家預估川普:幾乎沒有勝算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即將在下周五(10/10)公布得主,目前最關注這個獎項的人大概就是美國總統川普。他先前已經把話講白了,希望在下周公布的諾貝爾和平獎中獲獎。不過,他可能要失望了,專家預測,跟那些默默耕耘、鮮少曝光的和平工作者相比,川普幾乎沒有勝算。 2025/10/02 20:56 國際 寰宇要聞
北榮團隊花5年找到「偏頭痛生物標記」 1滴血辨識!準確率達9成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全球有10億人飽受偏頭痛之苦,且女性患者數是男性的3倍,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就是其中一人。過去一直被視為「看不見的病」,為此台北榮總攜手陽明交大、中研院、國衛院等學單位,耗時5年成功找出,用血液檢測判別偏頭痛狀態的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首次證明偏頭痛可望透過血液「被看見」,只要一滴血,能以高達九成的準確率,判斷患者是否有偏頭痛,替精準醫療開啟新頁,成果更發表於國際頂尖神經科學期刊。 2025/07/21 18:00 生活 醫藥
英勇片|慶祝警察節!警政署長發文向基層警致敬 網喊:波麗士大人辛苦了 【記者曾伯愷/台北報導】慶祝6月15日警察節!內政部警政署今天上午透過臉書《NPA署長室 》粉絲頁,上傳一支1分58秒形象廣告,影片內容除引用前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甘迺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名句外,還羅列北捷板南線女碩士生持刀傷人,休假警察冒死制伏凶嫌等案例畫面強調,全國7萬警察大軍,每天用生命以實際行動捍衛治安、守護民眾的努力與決心。 2025/06/15 11:33 社會 地方大小事
新北文學獎徵件!首獎獎金最高15萬元 把握倒數30天快投稿 【記者曾伯愷/新北報導】「2025年第15屆新北市文學獎」徵件進入倒數30天!本屆徵文分為五大類別,不限國籍、居住地,凡以中文書寫創作既可報名參加。本屆新北文學獎總獎金高達131萬元,短篇小說類首獎最高15萬、其次為散文一般組、繪本故事兩類首獎10萬,徵件至7月15日,採線上或紙本雙軌報名,有興趣的民眾要把握最後30天盡速報名投稿。 2025/06/15 10:23 社會 地方大小事
本土語言課程度落差大、教材缺乏 學生團體:逾4成學生不滿意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108課綱將本土語言列入國高中必修課程,學生團體今(6)日指出多項本土語言政策問題,包含學生程度落差大、缺乏原住民族語教材、平埔族語未納入本土語言課程等,呼籲本土語言課程難度要貼合學生需求、加強師資培訓跟支持,並讓新住民語言有學習機會。 2025/03/06 11:47 生活 文教
遭90歲文學巨擘領銜罷免 邱鎮軍反嗆:李喬是民進黨打手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客家文學大老、高齡90歲的李喬(本名:李能棋)昨同意擔任罷免苗栗立委邱鎮軍罷免領銜人,罷團今也正式向中選會遞件連署罷免。李喬因年事已高,今並未現身中選會場,但罷團代為宣讀聲明,稱「台灣民主不能因威脅與恐懼退縮,我以行動書寫歷史,堅守獨立精神拒絕屈服」。邱鎮軍稍早痛斥,李喬跟民進黨高層關係一向良好,顯然是打手,一切都是「按照劇本演出」。 2025/02/13 17:46 政治 國會攻防
高行健出版新書《呼喚新文藝復興》 籲藝文擺脫政治、市場束縛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台師大高行健資料中心於昨(19)日晚上,舉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新書《呼喚新文藝復興》發表會,高行健自巴黎視訊參與。他致詞時提到,2013年起他提出「呼喚新文藝復興」的呼籲,這場呼喚是面向當代,呼籲文學與藝術回歸創作自由,解脫政治與市場的束縛,重新尋求人性與美學的詩意聯繫。 2024/12/20 18:48 生活 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