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立秋飆高溫、中醫提醒留意2類疾病 加強蔬果「淡補」這樣吃!

生活 醫藥
2025/08/07 11:13
賴昀岫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但今天全台依舊處於高溫狀態。中醫師提醒,經歷過夏季的長期高溫,立秋後天氣逐漸涼爽,夏秋交替時氣候變化劇烈,容易使人體的免疫力下降,老人、小孩等體質較為虛弱者難以適應就容易感冒、發燒;飲食方面適合多吃具有健脾祛濕、清熱解毒功能的食物,且相較於肉類,此時節的蔬菜、水果淡補功效要更為突出。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但今天全台依舊處於高溫狀態。資料照片,林林攝 zoomin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但今天全台依舊處於高溫狀態。資料照片,林林攝

立秋天氣變化 老人、小孩留意呼吸道症狀

中醫師曾雴瑜說,立秋又稱交秋,是節氣邁入秋涼的先聲,經歷過夏季的長期高溫,立秋後天氣逐漸涼爽,夏秋交替時氣候變化劇烈,容易使人體的免疫力下降,老人、小孩等體質較為虛弱者難以適應就容易感冒、發燒,若不多加注意易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尤其要注意呼吸道與腸胃道疾病。

他說,秋天是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黃帝內經》中素問‧藏氣法時論第二十二篇中便主張「肺主秋」,秋季時燥邪之氣容易侵犯人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幼童與老人都是好發族群,這2族群呼吸系統防禦能力本就相對弱,加上立秋濕度較小、氣溫變化大,空氣中粉塵、懸浮物增多等因素,導致過敏原的增加,過敏體質者應避免與過敏源接觸,否則容易造成氣喘、氣管炎等疾病的復發。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立秋飲食 清熱利溼、補脾和胃

曾雴瑜進一步指出,立秋時節氣溫偏高,濕度也較大,在這種濕、熱並重的氣候狀況下,人體的脾胃也會有所損傷、功能減弱,再加上由於氣候漸漸轉涼,人們的食慾也因此變得旺盛,易導致腸胃消化疾病,「飲食不節制與盲目進補」的民眾要特別注意,別讓讓胃腸等消化器官的負擔加重,避免消化功能紊亂,腹脹、腹瀉、胃痛、厭食等症狀找上身。

清熱利溼、補脾和胃是日常飲食的調養重點。曾雴瑜說,立秋氣候悶熱、潮濕,從中醫學角度來講,濕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適合多吃具有健脾祛濕、清熱解毒功能的食物,且相較於肉類,此時節的蔬菜、水果淡補功效要更為突出。

曾雴瑜舉例,如玉米補中健脾,除濕利水;胡蘿蔔下氣補中、補肝益肺、健脾利濕;南瓜補脾利水、解毒殺蟲;薏仁健脾利濕、清熱排膿;冬瓜利水消痰、清熱解毒;蠶豆清熱利濕、健脾澀精;黃豆芽清熱生津、健脾利濕;(豬、牛、羊)肚健脾胃、補虛損;(鯽、鯉)魚利水消腫、健脾解毒。

曾雴瑜說,立秋氣候悶熱、潮濕,從中醫學角度來講,濕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適合多吃具有健脾祛濕、清熱解毒功能的食物。資料照片,林林攝 zoomin
曾雴瑜說,立秋氣候悶熱、潮濕,從中醫學角度來講,濕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適合多吃具有健脾祛濕、清熱解毒功能的食物。資料照片,林林攝

立秋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 易生腸胃道疾病

俗語「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的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曾雴瑜提醒,立秋時節,夏季的瓜果類產量依然相當豐足,雖然具有止渴潤燥的功效,但大多數的瓜果其性味都偏於寒涼,此時若再大量的生食瓜果,反而會助長體內的濕邪之氣,容易損傷脾胃。

曾雴瑜說,「脾主運化水濕」,脾一但有所損傷,人體的水液運輸及代謝就會產生異常,而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而生,才會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之說,所以立秋之後應慎食瓜類水果,尤其是脾胃虛寒的人更應該小心食用。

曾雴瑜指出,「生、冷、酒、面(麵)」等4樣食物會影響身體水分代謝不佳而滯脾,因此生濕鬱熱,造成肚腹腫脹。「生」指生食,許多人愛吃生魚片,要戒之在多;「冷」指冷食,生食、冷食偏寒,熟食、熱食偏溫;「酒」的型態為水,性質為火,經常喝酒的人,傷肝且易煩躁,極容易形成「肝經濕熱」的體質;「麵」是由小麥製成,小麥味甘性寒涼,若長期以麵為主食,則容易導致體質偏濕,多食對人體皆有害無益。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立秋 #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