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發作像被上百隻蚊子叮、每5人就1人中鏢 醫:慢性病非過敏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56歲的謝小姐從小就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但因症狀不明顯,沒有太過重視,直到41歲懷第二胎時,蕁麻疹嚴重發作,甚至一度被送往急診,後來花了長達7年的時間才穩定下來,但仍會隨身攜帶藥物。其實,在台灣每5人就有1人有蕁麻疹發作經驗,症狀持續超過6周就是慢性蕁麻疹,可能症狀包含「紅、腫、癢」,提醒民眾不要認為是單純過敏。
任職市調公司主管職的謝小姐從小就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但是因症狀不明顯,沒有太過重視,直到41歲懷第二胎時,蕁麻疹嚴重發作,當時劇烈的紅、腫、癢讓她痛苦不堪,特別是每次入睡,就是症狀發作時。
「我覺得最痛苦的就是癢感。特別是每次症狀發生在我要睡覺的時候」。謝小姐直言,很多人都有過,夏天夜裡睡到一半被蚊子叮咬後,很難入睡的經驗;但對她而言,症狀發作時,就像身上被一大群蚊子叮得密密麻麻,「不要說睡覺了,光是要忍住不要過度搔抓病灶處就很困難了!」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好發20-40歲 女性最多
無法控制的癢感與症狀,她決定在定期產檢的婦產科求醫,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服用第二代抗組織胺,但又怕腹中的寶貝會受到任何一點傷害。謝小姐直言,在服藥前內心當然非常糾結,可是婦產科醫師告訴我,服用的藥物原則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相反的,若長期處於睡不好、焦慮憂鬱的情況下,反而對胎兒的成長沒有幫助。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朱家瑜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好發於20至40歲之間,又以女性最多,約為男性的2倍,我國約有20至25萬名患者。患者發病後因為免疫細胞過度活化釋放出組織胺,導致血管擴張、組織腫脹,而造成風疹塊與血管性水腫,引起「紅、腫、癢」三大症狀。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憂鬱焦慮風險高6倍
朱家瑜說,症狀來無影、去無蹤,可能突然出現、又在幾個小時後消失,有時候就診前還有病灶,但走進診間時就已經消失,對於初診斷的患者而言,可能會有「沒有這麼嚴重」的錯覺。但事實上,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絕不只是皮膚上起疹子這麼簡單,還會全面衝擊患者的工作與心情,憂鬱與焦慮的風險也是高於常人6倍以上。
許多患者會認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只是過敏」,朱家瑜提醒,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源自於免疫系統失調,就算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連續6周都反覆出現相關症狀,就要有所警覺;也有患者誤認為,出現症狀時再用藥即可,但這其實是慢性病,治療方式與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一樣,需要每日規律服藥才能改善病程。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指出,我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指引與國際標準治療相同,第一線均以第二代抗組織胺為主;若症狀在2至4周後仍持續,則會進入第二線療程,會提升劑量至最多4倍。
鐘文宏提醒,若急性症狀發作,臨床上會使用類固醇緊急控制,但若是頻繁使用類固醇壓制症狀,不僅可能導致療程延長,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穩定控制疾病;患者在停用類固醇後,還得要面對更劇烈的疾病反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