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陪聊成新世代舒壓「樹洞」 專家提醒善用科技也要懂覺察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一項針對大專學生壓力的調查顯示,有5%社會情緒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因為對自己不夠瞭解,在生活適應和調適能力都遇到困難。另外,有部分學生嘗試使用AI工具調節情緒,專家指出,得到AI評論後再和親友、信任的真人聊聊、分享,會是不錯的工具;但使用者如果沒有足夠的查證和認知,反而可能誤會。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的議題,透過2558份大專院校學生樣本,期待了解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現況。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副理事長王郁茗提醒,應注意AI新工具的使用,是否能真正提供學生實質協助,畢竟現在的學生可能有滿多機會,可以接觸到AI聊天機器人,在夜深人靜或尚未能接觸到協助資源時,透過與聊天機器人互動過程中,也感受到了某一些溫暖,或覺得情緒好像被理解。
王郁茗指出,從學術立場出發,比較憂心的是,這是速度很快、擋都擋不住,科學家可能也要面對這個介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評估可以如何改良,或帶來正面影響,因為還要銜接到包括法律、倫理的推動,也許才比較有機會,讓人可以跟AI成為好朋友,例如與AI分享感受並得到回饋後,把結果與好朋友、導師或其他有意義的人分享,就會是還不錯的工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陳柏霖教授說,調查發現40%的大學生社會情緒能力佳,這些學生雖傾向低估自身能力,但具備高度的自我覺察與反省力,能在壓力中保持彈性與自我善待。這種「謙虛而自覺」的特質,正是提升社會情緒能力的重要關鍵。
不過,仍有5%社會情緒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因為對自己不夠瞭解,在生活適應和調適能力都遇到困難,校園仍需加強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心理支持與輔導措施。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許嘉倩副司長指出,教育部於2025年推動社會情緒學習,投入大量經費,希望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快樂」,接納自我,並將情緒、壓力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陳柏霖說,在心理求助行為方面,97%的大學生支持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但實際求助比例僅有20%,多數學生仍偏好傳統面對面的心理諮商,也有部分學生嘗試使用AI工具調節情緒。
師大學生會會長黃莨騰指出,大學生正處於獨立與依賴並存的階段,在學業、未來規劃與人際互動中面臨多重壓力,更需要外界的引導與支持;政大研究生學會副總幹事林祐表示,與大學生不同,研究生的心理困境來自於「不被看見,不能停下」,擔心老師誤解、論文進度不能停,無法為自己按下暫停鍵,導致心理調適更加困難。
諮商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壓力不是敵人,心態才是關鍵」,期望透過這項調查結果,提供教育單位與心理專業人員在政策與實務上的參考,讓心理健康支持不只是口號,現代社會需要能容納情緒的空間,情緒教育向下扎根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