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龔明鑫上任1周就展現行動力 做好這兩件事可讓賴政府多一根支柱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經濟部長龔明鑫上任一周,積極緊湊走訪各產業,從工商團體、精密機械、水五金、塑膠製造到扣件業,都一一深入溝通。政策方向主要在加強金融支援、政策預算加碼、推動AI與研發升級、人才培育、協助參展與海外拓銷、穩定匯率、啟動台灣館行銷等,積極展現上任時所說要與「政府與產業站在一起」的企圖心。

龔明鑫上任第一周就火力全開,首日邀請工業、商業、中小企業、電子、創業等七大工商團體理事長和秘書長座談,一起討論穩定電價與匯率、碳費緩徵、最低工資衝擊、中小企業困境、金融支援、台灣供應鏈採用、辦國際展、海外產業園區、鬆綁外籍勞動法規、創業環境等議題。龔明鑫承諾,經濟部會訂績效追蹤機制(KPI),3個月後再與公協會回顧進度,確保落實與產業互動。
上任次日,龔明鑫走進台中精密園區與機械工具機業者對話,南下台中與機械、工具機、木工機業者面對面,針對匯率、美國對等關稅、產業升級、金融支援、國際拓展展開深度對話,強調政府會陪伴業界共同面對挑戰。行政院已啟動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原930億元特別預算再加碼200億元,支援產業度難關。
與傳統產業交流提供協助
此外,他提出「AI新十大建設」構想,促進機械產業導入AI,並強化高階技術人才培育,以及補助業者參展、採購國產設備、金融貸款展延與利息補貼等整合方案。
上任次日龔明鑫也前往新吉利衛浴公司,與水五金業者及彰化縣長、立委等交流,談論美國關稅、市場拓展、產業升級、人才培育、匯率等議題,他並提到,談判團隊正努力爭取較佳稅率,並啟動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以降低衝擊。
產業升級方面,研發補助與國產設備採購補助加上技術法人輔導團隊,幫業者提升製造力;在人才方面,推動跨域與外籍人才培育政策。匯率穩定仍是政府重點,並輔導企業運用避險工具。

承諾銀行雨天不收傘
上任第三日,龔明鑫馬不停蹄南下台南、高雄,深入塑膠與扣件產業,上午在台南萬國通路創意觀光工廠與塑膠業者交流,下午赴高雄晉禾企業與扣件業者對談,主題圍繞關稅、匯率、拓銷、金融支援、人才與轉型。
龔明鑫表示,全球都面臨挑戰,但台灣仍具競爭力,呼籲業者善用特別預算(930億元+200億加碼),把危機變轉機。而產業普遍關注勞力不足、金融支持需求、升級轉型困境,他回應已有移工轉技術人力方案,銀行則提供「撐傘」貸款展延政策,並結合法人AI輔導協助產業導入。
除弊與產業布局成關鍵
經濟部長龔明鑫上任一週,外界高度關注他未來能否為產業發展與能源治理帶來新氣象。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柏雲昌接受《知新聞》訪問表示,龔明鑫有別於過往產業背景的部長,是少數真正具經濟學專業的學者出身,這在政策判斷上,或許能帶來更客觀的平衡。
柏雲昌表示,龔明鑫從中經院起步,歷經台經院、中科院及國發會,學術與幕僚資歷完整,長年在政策研究及跨部會協調都有經驗。「他個性低調,不會亂跳針,學者出身也讓他比較謹言慎行,這對部會溝通跟產業政策判斷,都是正面特質。」
柏雲昌說,龔明鑫作為經濟學者,較能從全局角度進行產業資源分配,避免「本位思維」影響決策。他認為,這是任命龔明鑫的一大優勢。
要帶領產業找到轉型方向
至於外界關心的綠電與能源爭議,柏雲昌坦言,這涉及資源分配的結構性問題,「龔明鑫一個人不可能全部解決,但他若能在經濟部的職權範圍內盡力收斂亂象,把專業的人才擺到專業的位置,已經是很大的貢獻。」
柏雲昌最後指出,龔明鑫上任後若能專注兩件事──第一,帶領產業找到轉型方向、合理分配資源;第二,勇於「除弊」,讓能源及官股公司少一點政治干擾、多一點專業治理──對台灣經濟發展就是莫大助益。「如果這兩件事做得好,不只經濟部,甚至整個賴政府團隊都會因此多一根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