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當神探!北榮「智慧腦影像」 助破思覺失調「我沒病」心魔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2》中,演員黃鐙輝飾演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在疫情期間發病,認為「外面都是複製人跟病毒,醫生都是複製人、都是假的」。醫師指出,這個疾病過去只能用行為學判斷,但台北榮總團隊應用AI開發一套輔助評估的「智慧腦影像平台」,準確率高達91.7%,讓家屬和病人了解大腦的變化、增進病識感,提供客觀的治療指標,更拿下有「創新界奧斯卡獎」之稱的美國愛迪生獎。

台北榮總今天舉行「『智慧腦影像平台』 輔助精準評估思覺失調症」記者會。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智傑說,思覺失調症造成心智及生活功能退化,出現包括幻覺、妄想和社會功能退化等症狀。
一位30歲個案張先生,發病時出現幻聽症狀,常聽到一個不存在的聲音告訴他,「他是被特殊任務選中的人」,需要保護世界免受看不見的敵人侵害,這些幻聽伴隨著強烈的被害妄想,認為他的同事和朋友都是秘密組織的成員,試圖監控和傷害他,導致在工作和社交場合變得非常焦慮和多疑。

智慧腦影像平台 精準定位異常部位、立體視覺助判讀
楊智傑指出,張先生因避免外出,逐漸與家人朋友疏遠,經由智慧腦影像平台發現,病患的腦島及上側顳葉部分,出現結構性和功能性退化,後續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這其實是種嚴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全世界盛行率約百分之一;患者常出現幻覺、妄想與社會功能退化等症狀,病因涉及神經傳導異常與大腦結構及功能退化。
楊智傑說,精神疾病由於長期缺乏客觀診斷工具,醫療評估多仰賴臨床觀察與主觀問診,難以全面掌握病況與腦部變化,限制了精準介入的可能性。「智慧腦影像平台」建構超過1500名本土受試者資料,整合核磁共振造影與深度學習演算法,成功建立大腦老化預測指標與病灶變化追蹤機制,不僅能精準定位大腦異常部位,更具備三維立體視覺化功能,協助醫師判讀並與病人及家屬深入溝通病況。

視覺化看得到 醫:對病人、家屬都是很大信服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主任白雅美說,思覺失調症最嚴重的是幻覺和妄想,過去也有許多慘痛的社會事件,往往因為沒有治療而發生遺憾。臨床上也碰過很多病人,屬於高社經地位族群,很多剛開始都是覺得有人要害自己,在治療一陣子後就會不想吃藥,這幾年在衛福部和健保署支持下編列長效針劑經費,「打長效針之後,這些病人都可以好得蠻好的」。
「可是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他還是會覺得他沒有病」,白雅美提到,患者往往會要求用數據說服他們。有了這項新技術,就可以讓病人清楚看到腦部退化的狀況、和正常的腦有什麼不同,「視覺化有看到東西,我覺得對病人、對家屬都是很大的信服」。

該平台也具備腦磁振影像導引功能,可進一步研發精準的經顱磁刺激等,非侵入性神經調控,作為臨床治療輔助工具,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最新整修完工的「身心智慧創新治療區」就運用這套系統,和病下及家屬深入討論、了解大腦的變化,增進病識感;這個平台未來也能協助診斷躁鬱症和重度憂鬱症,並可結合經顱磁刺激(TMS)等非侵入性腦刺激、提高治療精準度。
台北榮總表示,該創新精神疾病輔助評估服務,象徵精神疾病從主觀判斷邁向科學評估的重大突破,可造福精神疾病患者,提升照護品質,並促進精準精神醫學的發展;智慧腦影像平台也已獲得科技部未來科技突破獎、生策會國家新創獎、有庠科技發明獎,醫策會傑出醫療獎金獎,以及美國愛迪生獎,並取得包含台灣、美國等多國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