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核三停機台灣零核電時代 學者籲:政府應將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制拉長至60年

能源
2025/05/19 11:39
李宜儒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隨著核三廠二號機於2025年5月17日正式除役,台灣結束了近半世紀的核能發電歷程,正式邁入「零核電」時代。多位學者專家今(19日)表示,政府要做的事就是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制延長至60 年。

多位學者專家呼籲政府應將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制拉長至60年。(李宜儒攝) zoomin
多位學者專家呼籲政府應將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制拉長至60年。(李宜儒攝)

清華大學退休教授李敏表示,政府要做的事就是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制至60 年,核能發電為可調控基載供電設施,燃料體積小、重量輕,運輸貯存方便;一次添加燃料,可長期發電18個月,提供國家能源安全所需的韌性。

李敏指出,核能發電燃料鈾的採購成本占總發電成本比例低,發電成本穩定,核電廠一旦興建完成,其發電成本較不易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核能發電不靠燃燒產生能量,故發電時不會造成空汙與排放二氧化碳。也因為以上的優勢,核能普遍的被工業大國接受,「返核」國際能源政策的最新趨勢」,世界上有417部核能機組在運轉,160部運轉超過40年,35部超過50年。

李敏強調,核電機組執照更新的工作包括台電提出執照更新申請書與評估報告、核安會審查通過、核電廠進行必要之零組件與子系統的更新、執行安全測試、與採購核燃料。總期程粗估為2年,每個電廠所需經費100億~150億。延役後,提供387.2 萬瓩可調度每周七天、每天24小時基載電力,每年300億度成本穩定的無碳電力。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指出,電力供應穩定性直接關聯企業投資信心與產業韌性,能源政策若缺乏中長期彈性與多元化準備,恐影響台灣整體競爭力。陳中舜更擔心,當核能相關人才被迫離開產業,將衝擊台灣在核能產業的發展機會。

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楊家法亦強調,台灣應在減碳與能源安全雙重目標間取得平衡,並推動務實且具社會共識的能源規劃路徑。

生態與節能講師黃其君表示,廢核政策下,政府卻停止再生能源用地政策環評前導作業,據2018年盤點地面型光電17GW,竟有38%潛在生態濕地農漁入侵風險之虞。多個生態團體支持核綠並行,如今更多生態環團不再反核,因偽綠能發展模式侵蝕棲地。

黃其君指出,間歇性綠能導致燃煤難減、燃氣暴增,於是三接、四接等燃氣設施更持續破壞海洋生態,五接台灣白海豚棲地也將受害,越來越高昂綠電電價並未提升環保,反加重弱勢負擔。

原子能委員會前物管局局長黃慶村表示,台灣長期以「核廢無解」作為反核政策依據,導致核能技術停滯與核廢處置僵局,然而,根據國際經驗顯示,高階核廢問題並非無解,包括芬蘭、瑞典等國已建設深層地質處置設施,深孔處置技術亦正在快速發展,具備安全性高、施工迅速、環境影響小等優勢,尤其適合地狹人稠的台灣。

至於用過之後的核燃料中含有大量可再利用的核資源,若直接掩埋將違背永續發展原則。黃慶村指出,發展封閉式核燃料循環與高階核廢嬗變技術,回收再利用核資源,以減少甚至消除高階核廢,已成為國際核能發展主軸。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核電 # 核三 # 延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