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獨家專訪|捐啦!捐啦!我爸遠行當大體老師 父女重逢等5年「她穿水藍洋裝淚送行」

獨家專訪|捐啦!捐啦!我爸遠行當大體老師 父女重逢等5年「她穿水藍洋裝淚送行」

【記者林志青/桃園報導】「爸爸,我今天特地穿了很漂亮的洋裝,因為在您生前的時候,我知道您最不喜歡我們這樣邋邋遢遢的」。44歲的朱瑞荷,父親於5年前因血癌離世,奉獻為長庚大學大體老師,直到今年6月任務完成火化,朱瑞荷再次和父親重逢,特地穿著水藍色碎花洋裝含淚送行。她接受《知新聞》專訪,細數過往父女情,也感謝父親除了養育之恩,還以自己的身體讓更多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奧妙,盼他們未來成為良醫,醫治更多病患,父親的身教,「一輩子不可能忘記」。
退休師罹攝護腺癌骨轉移「痛到坐輪椅」 三總跨團隊重拾生活品質

退休師罹攝護腺癌骨轉移「痛到坐輪椅」 三總跨團隊重拾生活品質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癌症,全球排名更高居第一,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22年有9062人確診攝護腺癌,增幅和前一年相比超過兩成。泌尿科醫師指出,很多人確診初期並無症狀,往往都是攝護腺肥大檢查時揪出,並有三分之一患者已發生遠端轉移,並以骨轉移最常見,嚴重者甚至會痛到無法行走,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一次健檢,並戒菸、戒酒,少吃紅肉、多運動。
胃切一半還藏癌!八旬嬤停藥竟中鏢 醫曝復發關鍵「千萬別自行停藥」

胃切一半還藏癌!八旬嬤停藥竟中鏢 醫曝復發關鍵「千萬別自行停藥」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台中一名八旬婦人因上腹部悶痛,原以為只是胃不舒服,連吃一個月胃藥未見改善,家屬警覺異常帶她就醫,竟確診二期胃腺癌。她接受半胃切除手術並持續口服化療,原本恢復情況良好,未料不到一年,回診竟又在殘留的胃部發現癌細胞,診斷為「殘胃癌」,追問之下才得知她因不耐副作用自行停藥,所幸經重新調整化療,目前病況穩定恢復中。
專訪片|美女議員罹癌轉念!林珍羽險被痰噎死:人生只求爭一口氣

專訪片|美女議員罹癌轉念!林珍羽險被痰噎死:人生只求爭一口氣

【記者許皓婷/台北報導】民眾黨美女議員林珍羽今年1月自曝罹患肺腺癌第一期,才37歲的她作息正常不吸菸,卻在健檢後發現肺部有1.2公分腫瘤,經過手術治療和半年復健,目前恢復狀況良好,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病一場,她接受《知新聞》專訪,分享從罹癌到康復的心路歷程,正向的她感謝老天爺給自己機會,能重新規劃人生,更感嘆,「人生真的不求什麼,就求爭一口氣!」
最惡乳癌治療曙光! 國衛院攜手清大開發新藥、拼5年內上市

最惡乳癌治療曙光! 國衛院攜手清大開發新藥、拼5年內上市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乳癌長年高居女性癌症之首,其中三陰性乳癌更被認為是「最惡性」,復發率是一般乳癌的3倍,患者常因多重抗藥性,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所幸國衛院攜手清華大學開發標靶新藥,有望在5年內取得上市,甚至有成為卵巢癌等其他婦癌治療藥的潛力。這項研究將於今年8月,登上發育生物學排名第一名期刊《發育細胞》的封面文章。
網紅醫轟門診打抗生素!急診醫揭注射室獨立 不感染化療病人

網紅醫轟門診打抗生素!急診醫揭注射室獨立 不感染化療病人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為讓病床有效運用,改善急診壅塞,健保署推行「門診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OPAT),讓輕度感染症病人免住院,在門診即可治療,不過胸腔科醫師質疑讓打化療的癌症病人跟感染症患者在同一空間很危險。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說,許多醫院早施行OPAT多年,化療和感染症注射室都會隔開,注射室也跟門診看診區隔,不影響門診業務。
花6年生雙胞胎竟罹乳癌!健保給付免疫治療 年省200萬

花6年生雙胞胎竟罹乳癌!健保給付免疫治療 年省200萬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我想活下來!」Amanda歷經6年人工生殖才獲得雙胞胎,沒想到孩子5歲多時,她被宣告罹患早期三陰性乳癌,為了陪伴孩子長大,毅然選擇自費200多萬元治療,但並非每位病友都能負擔新藥藥費,好消息是今年6月起,免疫藥物治療與PARP抑制劑正式納入早期三陰性乳癌的健保給付,每人可年省近200萬元,讓「希望」變得公平。
坐博愛座被罵!癌友嘆:難道要我拿下假髮? 病團盼社會觀念升級

坐博愛座被罵!癌友嘆:難道要我拿下假髮? 病團盼社會觀念升級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博愛座爭議不斷,近期還有婦人把已讓座小學生罵到哭!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23)日初審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將大眾運輸工具上的「博愛座」正式更名為「優先席」。同時,其適用對象也從現行的「老弱婦孺」擴大為「其他有實際需求者」優先乘坐。此舉被病友團體視為隱性需求被看見的第一步,期盼社會觀念能隨之升級。
聯手哈佛醫學院!馬偕醫大打造「聽得見的未來」 聽覺再生醫學里程碑

聯手哈佛醫學院!馬偕醫大打造「聽得見的未來」 聽覺再生醫學里程碑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由馬偕醫學大學(馬偕醫大)、馬偕紀念醫院及台灣內耳治療學會共同主辦,「第一屆台灣內耳治療學會國際研討會暨哈佛/馬偕聽覺修復及再生醫學新知研討會」,於2025年5月27日至28日假馬偕醫大舉行。此次邀請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眼耳醫院等全球頂尖學者與臨床專家與會。會中馬偕醫大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系主任許益超教授,發表以誘導型萬能幹細胞(iPSC)衍生毛細胞與神經細胞的研究成果,建立仿生耳蝸與內耳類器官晶片開發及人工生物耳蝸的基礎,為聽覺再生醫學向臨床邁進奠定重要里程碑。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