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黏進心臟!北榮團隊14小時「拆彈」 全球罕見肝臟自體移植手術搶命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從上午10時至午夜12時歷時14小時,台北榮總團隊在分秒之間與死神搏鬥,替53歲的潘女士完成讓多家醫學中心搖頭、全球罕見的「肝臟自體移植合併體外心肺循環」超高難度手術,該院肝臟移植專家劉君恕直呼,「像拆除一顆充滿引信的炸彈,稍有不慎,便將引爆!」
台北榮總表示,惡性平滑肌肉瘤(LMS)是一種罕見且具侵略性的惡性腫瘤,源自平滑肌細胞,因為這些細胞存在於身體許多部位,如子宮、胃腸道或血管壁等,所以在身體任何部位都會發生,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僅約1至2例,好發於40至60歲族群,其中女性患上子宮惡性平滑肌肉瘤的機率較高。
治療方式取決於腫瘤的部位、大小、是否擴散以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與免疫療法等,根除性切除手術則被公認為治癒方法。

惡性腫瘤盤根錯節緊扼2靜脈、直抵心臟
2024年6月,53歲潘女士在例行健檢發現體內一顆惡性腫瘤,盤根錯節緊緊扼住肝靜脈與下腔靜脈、直抵心臟。手術是唯一能一勞永逸的方式,但腫瘤的險惡位置,讓眾多醫學中心紛紛搖頭,得到的答案都是極度危險,無法切除乾淨,根除手術,幾乎不可能。
不過,2025年3月底迎來「拆彈曙光」!潘女士至北榮一般外科主任王心儀門診求醫,對方當機立斷聯繫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一個大膽而精密的構想,在他腦海中成形:將肝臟從體內完整取出,在體外進行精準的腫瘤切除與肝靜脈重建;同時心臟外科團隊啟動體外心肺循環,切除位於下腔靜脈及右心房的腫瘤,並重建下腔靜脈;最後再將煥然一新的肝臟重新「歸位」。

劉君恕形容 手術如拆「充滿引信的炸彈」
「複雜度、困難度爆表!」這是所有團隊成員共同的認知,但他們經過無數次沙盤推演,乘載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終於在今年4月9日,開啟一場「拆彈手術」,劉君恕直呼,如同「拆除一顆充滿引信的炸彈,稍有不慎,便將引爆!」
當天上午10時,在麻醉科醫師王審之的精準掌控下,肝臟移植團隊劉君恕、林釀呈及鄒奕帆醫師以「賓士傷口」劃開腹部,小心翼翼地分離肝臟與下腔靜脈,尋找危險的交會處;心臟外科團隊陳沂名及郭景源醫師在胸骨處開啟通道,架起體外心肺循環機。

從早上10點到午夜12點 團隊與死神拔河
劉君恕指出,當肝臟移植團隊果斷切開肝靜脈,赫然發現腫瘤緊緊黏附在右心房,在留下部分貼近心臟的腫瘤後,肝臟被小心地取出,在體外對肝臟進行精準的腫瘤切除,並利用冰凍保存血管,完美重建了受損的肝靜脈。
同時,心臟外科團隊也分秒必爭,切除了下腔靜脈及右心房的腫瘤,並以牛心包膜重建了下腔靜脈,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肝臟重新植回體內,「當肝靜脈與肝門脈吻合,血液重新湧入肝臟的那一刻,生命的脈動彷彿再次被點燃」,而整形外科醫師石育仲則以顯微手術接回兩條肝動脈,心臟外科也結束了長達5小時的體外循環,整場手術從上午10時至午夜12時歷時14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醫護人員與死神的搏鬥。
劉君恕表示,肝臟自體移植用於困難切除的肝臟腫瘤,本身已是醫學領域的挑戰。潘女士的案例,結合了肝臟自體移植與心臟外科體外心肺循環的同步腫瘤切除,在全球醫學文獻中,仍是鳳毛麟角的存在,特別是針對血管平滑肌肉瘤的案例,更是屈指可數。術後至今6個月狀況良好,無任何復發跡象,是對北榮團隊精湛醫術與無私奉獻的證明與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