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少子化陳時中喊先止跌 擬推托育三合一、臨托機制助攻

少子化陳時中喊先止跌 擬推托育三合一、臨托機制助攻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行政院通過每胎生育補助全部提升至10萬元、試管嬰兒療程補助大幅度加碼及首推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等「好孕三方案」。政務委員陳時中今(21日)直言,首要目標還是要先「止跌」,政策將從「孕、養、育、住、職」五大面向著手,其中在「育」的部分,將推動結合托育到小學都在同一處所,讓家長一次接送,也將加強臨托發展,提供給臨時有需要的家長。
嬰幼兒哭啼供貼紙、零食安撫!高鐵9/22起3C用耳機、玄關講手機 違者可拒載

嬰幼兒哭啼供貼紙、零食安撫!高鐵9/22起3C用耳機、玄關講手機 違者可拒載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台灣高鐵為提升旅客對車廂寧靜度的期待,9/22正式實施「寧靜車廂」,講電話去玄關、用3C戴耳機,勸導不聽可拒載,高鐵即起推出多項宣導措施,包含人員宣導、椅背網袋宣傳卡、跑馬燈顯示以及車站內電視等多元方式;外界憂心此舉反成「厭童」者的令牌,藉此要求家長將孩子帶離車廂,高鐵強調,車廂一向是親子友善,寧靜車廂不包含孩童或病友,高鐵將以持續關心與安撫方式提供必要協助,如提供貼紙、零食等方式幫忙安撫幼兒。
生殖國際醫療成長2.25倍 49歲日女偕法籍夫來台借卵求子 

生殖國際醫療成長2.25倍 49歲日女偕法籍夫來台借卵求子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全球不孕症盛行率約為17.5%,亞太地區盛行率更高達 23.2%,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際患者來台進行生殖醫療的人次,比2022年成長2.25倍,台灣試管嬰兒之父曾啟瑞分析,台灣生殖醫療技術成功率是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價格合理且醫療法規健全,觀察來台病人以中國、香港、美國、日本、加拿大占大宗。
救少子化!試管嬰兒之父提解方 減輕高房價、托育壓力

救少子化!試管嬰兒之父提解方 減輕高房價、托育壓力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國民健康署宣布今年11月1日起再加碼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並且補助年齡切點從40歲調至39歲以下。台灣試管嬰兒之父曾啟瑞贊同把錢花在刀口上,因不孕症最大敵人就是年紀,另建議政府增加提供社會住宅給年輕夫妻,員工5000人以上的大企業設立托育中心,達成雙贏。
生育補助大禮包! 衛福部:不孕症補助加碼、最高15萬

生育補助大禮包! 衛福部:不孕症補助加碼、最高15萬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行政院會今通過「因應少子女化對策:好孕三方案」,包括每胎生育補給全部提升至10萬元、試管嬰兒療程補助大幅度加碼及首推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衛福部下午公布,自110年擴大試管嬰兒補助以來,已協助超過2萬6千對夫妻迎接逾3萬名新生兒,且補助方案將自今年11月起加碼,包含首胎第1次申請最高可達15萬元,其後各胎的第1次補助,也由現行6萬元增加為15萬元,大幅減輕生育負擔;估計115年受惠人次將超過3萬,依加碼後補助額度,預計全年需27億元。
卓榮泰拍板「生育補助每胎10萬元」 未投保國人、外籍配偶也適用

卓榮泰拍板「生育補助每胎10萬元」 未投保國人、外籍配偶也適用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台灣生育數年年下滑,近4年「生不如死」人口呈現負成長,去年全國誕生13.4萬名新生兒,但有20.2萬人死亡,行政院會今通過「因應少子女化對策:好孕三方案」,包括每胎生育補給全部提升至10萬元、試管嬰兒療程補助大幅度加碼及首推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
政院催生!生育給付金額拉高至10萬元 提高人工生殖補助

政院催生!生育給付金額拉高至10萬元 提高人工生殖補助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台灣從2020年起每年死亡人數「超車」出生人數,人口負成長,行政院會明天將通過好孕三方案,包括中央將全面提高不同保險類別的「生育補助」至10萬元,未投保的7千餘人也可領取,推估受惠人數12.7萬人;及拉升現有補助額的「人工生殖補助」與首推「醫療性凍卵補助」,預計2026年元旦上路。
新生兒篩檢加選率降至不到75% 台灣每年逾百寶寶死於先天疾病

新生兒篩檢加選率降至不到75% 台灣每年逾百寶寶死於先天疾病

【記者林芳如、賴昀岫/台北報導】台灣每年逾百位寶寶死於先天性畸形、變形與染色體異常等先天疾病,醫師指出,許多家長輕忽產前帶因篩檢仍有二成偽陰性或被保險業務員誤導,就沒有自費加選篩檢11項先天性遺傳疾病,例如嬰兒死亡率高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龐貝氏症加選篩檢率下降至不到75%,導致每年有1-2位寶寶延誤就醫。
8天大新生兒染伊科病毒不治 估10月上旬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8天大新生兒染伊科病毒不治 估10月上旬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上周新增1例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後死亡,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7天出現低體溫至急診就醫,發現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未改善,次日不幸死亡。開學後腸病毒風險上升,疾管署預估十月上旬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