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榮泰拍板「生育補助每胎10萬元」 未投保國人、外籍配偶也適用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台灣生育數年年下滑,近4年「生不如死」人口呈現負成長,去年全國誕生13.4萬名新生兒,但有20.2萬人死亡,行政院會今通過「因應少子女化對策:好孕三方案」,包括每胎生育補給全部提升至10萬元、試管嬰兒療程補助大幅度加碼及首推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轉述,行政院長卓榮泰在院會中表示,為落實總統的國家希望工程「0-6歲國家一起養2.0」政策,政府從各面向結合公、私機構、企業,配置資源與支持措施,給育兒家庭最大的支持。
「因應少子女化對策計畫2.0」推出3項精進措施,其中,「生育補助」、「人工生殖補助」為既有措施加碼升級,並首度推出「醫療性凍卵補助」。
卓榮泰表示,2026年1月1日起擴大生育補助,在既有社會保險給付之外,再加上公務預算補足差額,讓每胎的補助均可以達到10萬元;未參加社會保險的女性國人或外國籍配偶所生育的本國籍新生兒,基於福利服務公平原則,也將補助10萬元。
卓指出,從今年11月1日起,實施「試管嬰兒補助方案3.0」,調高39歲以下不孕夫妻首次申請之第1次補助金額,由現行10萬元增加至最高15萬元,各胎的第2、3次療程補助,也由現行6萬元增加至最高10萬元。
39歲至未滿45歲不孕夫妻首次申請之第1次補助金額,由現行的10萬元增加至最高13萬元,各胎的第2、3次療程補助,亦由現行的6萬元增加至最高8萬元。另外,對於低收及中低收入戶,不分年齡、胎次,都補助15萬元。
至於全新「醫療性凍卵補助」,卓榮泰表示,今年9月1日開始實施試辦方案,在取卵與取精方面,分別有7萬元與8千元的補助,支持、協助癌友保留未來生育的希望。卓請勞動部、衛生福利部、農業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及國防部通力合作,加速完成相關法制及行政準備作業;也請各地方政府及民間企業,以更多元支持措施,營造育兒友善的社會環境。
協助不孕夫妻圓夢
衛福部說明,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2.0從2021年7月1日上路滿4年,截至今年8月31日,補助金額達74億204萬餘元,已協助6萬3566對夫妻完成11萬392次試管嬰兒療程。在成功生下3萬144名新生兒的2萬6,014對夫妻當中,有1101對夫妻已運用補助迎來第2名新生兒,更有14對夫妻已申請獲得第3胎試管嬰兒療程補助。
為進一步減輕不孕夫妻接受試管嬰兒療程之經濟負擔與維護母嬰健康,今年11月1日起實施「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內容包括:
儘早使用 加碼更多:調高年輕夫妻補助額度,受補助者未滿39歲,首次申請之第1次補金額最高15萬元;39歲至未滿45歲,首次申請之第1次補助金額最高13萬元。
接二連三 好運不斷:鼓勵接續生第2、3胎,各胎的第1至第3次申請,補助金額比照第1胎方式調高,故受補助者未滿39歲第2胎之第1次療程,自6萬元提高至最高15萬元。
一次不成 再次相挺:鼓勵再次嘗試,受補助者未滿39歲,各胎之第2、3次療程最高10萬元;39至未滿45歲,同一胎第2、3次療程最高8萬元。
把握黃金生育期! 單一胚胎植入護母嬰健康
行政院會今也通過「醫療性凍卵補助」方案,衛福部報告指出,有鑒於過去人工生殖常因多胚胎植入,導致多胞胎妊娠,造成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早產、胎兒生長遲滯、低出生體重等不利於母嬰健康的情況,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2.0已規範依受補助者年齡僅可植入1-2個胚胎。
為了進一步降低多胎妊娠的風險,順應單一胚胎植入之國際趨勢,參考相關實證並與相關醫學會及國內專家討論後,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將原規定受補助者未滿36歲,每次最多植入1個胚胎,調高至39歲;39至未滿45歲,則每次最多植入2個胚胎。
衛福部提醒國人,年齡是影響生育力與試管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建議有計畫生育的夫妻應及早規劃,把握女性25至35歲黃金生育期。如有規律性生活經過1年仍未懷孕,應及早就醫,並善用補助資源。
更多補助申辦流程及內容,可至國民健康署【試管嬰兒專區】查詢,或撥打人工生殖補助諮詢專線02-2558-0900,由專人即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