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辯論最終場|莊瑞雄拖核廢料桶 辣嗆童子賢「我要捍衛我的故鄉」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今天是「核三重啟」公投意見發表會的最終場,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擔任正方代表,對上屏東出身的綠委莊瑞雄,由於童子賢身兼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又曾遭總統賴清德徵詢閣揆,這場另類的「綠營內鬥」未演先轟動。莊瑞雄到場時,攜帶1:1的蘭嶼核廢料桶,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童子賢有他的故鄉,我有我的故鄉,每一個人都應該捍衛自己的故鄉啊」 10分鐘前 政治
直播|核三公投辯論最終場!自家人互打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vs 屏東立委莊瑞雄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距離823「核三重啟」公投剩下8天,今天是5場意見發表會的最終場,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擔任正方代表,屏東出身的綠委莊瑞雄則擔任反方代表,由於童子賢身兼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又曾遭總統賴清德徵詢閣揆,這場另類的「綠營內鬥」未演先轟動,今晚7時將準時登場。這場公投是台灣針對「核電」第三度訴諸民意抉擇,牽動賴政府能源政策走向,同時也併同7區域藍委罷免案舉行投票,結果如何備受關注。 2025/08/15 15:57 能源
為何「髮夾彎」反核變擁核 黃國昌:面對民意要謙卑、不應故步自封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8月23日「核三重啟」公投在即,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日前以正方代表參加辯論,但他2018年擔任反核正方代表影片遭挖出,遭質疑立場髮夾彎。對此,黃國昌表示,虛心聆聽反核朋友意見,民眾黨面對反核朋友不會惡意相向,但他也強調,「政治人物面對民意必須學會謙卑」,不應故步自封、抱殘守缺。 2025/08/15 14:32 政治 黨政要聞
核三公投辯論2|林子倫指核電有兩大風險 是將成本丟給屏東人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核三公投今(9日)舉行第二場說明會,反方代表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核電有兩大風險,首先是安全不確定性,因為台灣在地震帶,而核三地質有斷層經過,另外地緣政治,核電廠若是遭受攻擊;第二則是成本,包括重啟費用,尤其是延役經常超支,另外核子事故保險也會墊高成本,以及核廢料,核三公投是將成本丟給屏東人。 2025/08/09 22:45 能源
核四存廢爭議!張大春嗆名嘴「下流」 逆轉無罪確定 【記者丁牧群/台北報導】作家張大春2014年在臉書發文罵名嘴劉駿耀「下流」、「真不知腦子裡裝什麼屎」等語,原因是不滿劉男對於林義雄絕食反核之事的評論,劉男怒告張大春公然侮辱罪,一審判無罪,但二審認為張大春的粗鄙言語與議題本身無關,逾越合理評論範圍,改判罰金3000元定讞。後來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為張大春提起非常上訴,最高法院今年3月撤銷有罪判決,將全案發回高等法院重審,高院更一審今判張大春無罪。依照《速審法》規定,一、二審都判無罪,不得再上訴。 2025/07/31 16:37 社會 法庭
童子賢砲轟太陽光電!2大改革迫在眉睫 環團籲能源公正轉型 【記者江星翰/台北報導】水面型光電為國際趨勢,卻因一場風災引爆爭論,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批評,當前政策未納入環評且台灣環境不利發展光電,業者憂恐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專家疾呼加速提升耐風性並強化環評,環團則提出「在地共生」2訴求。 2025/07/20 10:13 能源
「雄獅崛起」突襲伊朗核設施! 以色列駐台代表游瑪雅:我們別無選擇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以色列、伊朗持續交火,美國昨天也提前參戰,以色列駐台代表游瑪雅今早召開記者會說明中東情勢,過去11天以色列空軍對伊朗發動攻擊,伊朗飛彈也不斷攻擊以色列城市和平民,破壞規模達前所未見,以色列正處於緊急狀態之中。 2025/06/23 11:20 政治 黨政要聞
瑞典智庫:全球擁核國正加緊擴充核武 中國年增100枚核彈頭 【編譯陳怡妏/綜合外電】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今天(6/16)指出,全世界擁核國都在強化核武庫並退出裁減協議,開啟了新的危險時代,也終結冷戰結束後數十年來的核武削減進程。 2025/06/16 17:56 國際 寰宇要聞
控印度空襲軍事基地 巴基斯坦關閉領空展開報復反擊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擁核國家的暴力衝突急劇升溫!繼印度7日對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Kashmir)地區數個地點發動空襲後,巴基斯坦10日對印度展開大規模報復行動。據悉,巴基斯坦發射的飛彈已經擊中印度一座飛彈儲存設施以及兩座空軍基地。 2025/05/10 12:33 國際 寰宇要聞
周末精選|罷免野火燒出2026前哨戰 白隔空觀藍綠咧嘴交戰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立委罷免烽火燎原,目前參與提議連署選區已達20個,規模遠勝2014年「割闌尾計畫」,放眼這屆國會生態,綠黨團蹩腳,寄望罷免行動削弱藍戰鬥力,不料遭府院黨放生,被外界看光「內部不同調」、支持者也開罵;藍營轉鎖定原民等區報復,一旦成真,國會將陷入遊走違憲邊緣窘境。農曆年節後罷免案將能正式提出,這股浪潮預期蔓延3至6個月,成為2026地方選舉「前哨戰」,藍綠營底氣能否撐起罷免案,又危險名單立委能否挺過「期中考」,備受矚目。 2025/01/12 08:34 政治 黨政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