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肺腺癌康復者告白! 陳建仁親揭抗癌心路:聽到「這句話」嚇一跳

生活 醫藥
2025/08/20 12:41
賴昀岫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我用病人還有感恩者的身分來參加。」這道盡了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對這項重大研究的深刻情感。身為肺癌康復者的他深知,沒有什麼比「復發的恐懼」更折磨早期患者。如今,由台美合作的全球最大規模「癌症登月計畫」終於給出了答案:研究團隊不僅找出東西方致癌因子的差異,更發現了極易復發的「類晚期」高風險亞型,並開發出高準確度檢測工具。這項登上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的成果,將為無數病友帶來希望。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曾罹患肺腺癌。李柏毅攝 zoomin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曾罹患肺腺癌。李柏毅攝

中研院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台灣癌症登月計畫」,發現的肺腺癌關鍵機轉及治療新契機,團隊攜手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分析全球數百個案例,近期完成首次涵蓋歐美與亞洲多族群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

陳建仁出席記者會時表示,自己是用病人和感恩者的身份來參加,因為他在2015年曾罹患肺腺癌,當時的「救命恩人」們——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都坐在台下。

中研院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台灣癌症登月計畫」,發現的肺腺癌關鍵機轉及治療新契機。李柏毅攝 zoomin
中研院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台灣癌症登月計畫」,發現的肺腺癌關鍵機轉及治療新契機。李柏毅攝

早期肺癌患者最怕復發

陳建仁說,自己在2015年發現肺腺癌後,楊泮池建議他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果然發現一顆0.9公分的腫瘤,所以陳晉興就替他開刀切除,他當時很慶幸發現自己早期發現,不料對方卻告訴他,「還是要每年接受追蹤」,因為雖然是早期的癌症,還是有一小部分患者會復發。

「我聽了以後嚇一跳」,陳建仁直言,像他這樣的病友最想問的,不外乎就是「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復發?」陳晉興也補充,病人永遠都在問這個,就連陳建仁也不例外,「我相信老師一開始的時候,常常會做惡夢」,尤其隔天要看門診時,更是如此,就算跟他們說,第一期不會復發,還是會做惡夢。

2015年時,楊泮池建議陳建仁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果然發現一顆0.9公分的腫瘤。李柏毅攝 zoomin
2015年時,楊泮池建議陳建仁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果然發現一顆0.9公分的腫瘤。李柏毅攝

治療逾萬例肺癌病人 陳晉興點出臨床醫師最關心的3個問題

陳晉興直言,到目前為止,他已治療超過一萬例的肺癌病人,更觀察到肺癌近年是癌症「三冠王」,不只發生人數,就連死亡總人數、健保支出金額都最多,「可是花了這麼多錢,卻還是這麼多人往生,這麼多人發生」。

陳晉興點出,臨床醫師最關心的問題,不外乎如何精準預測「早期」肺癌的復發風險?如何有效「預防」肺癌?如何為「無藥可用」的患者找到新療法等,期許這項頂尖的「登月」研究成果,不只登上火星,也關照地球上正在受苦難的人們,未來臨床上能有簡便、可負擔的檢測工具。

陳晉興直言,肺癌近年已成發生、死亡人數,及健保醫療支出的三冠王。李柏毅攝 zoomin
陳晉興直言,肺癌近年已成發生、死亡人數,及健保醫療支出的三冠王。李柏毅攝

陳建仁:智慧跟慈悲在一起,永遠是很開心的

這項研究讓台美共同登上期刊封面。陳建仁分享,他先前代表台灣出席教宗方濟各的殯葬彌撒,旁邊坐著美國前總統拜登,相談甚歡的兩人發現,美國的癌症登月計畫,是在拜登擔任副總統時推出,他甚至知道台灣第一期研究成果,有登上《細胞》(Cell),讓陳相當驚訝的同時也告訴對方,「我們還在繼續做,會做得更好」,拜登也興奮地鼓勵,「GO!GO!GO!」。

陳建仁感性表示,很慶幸自己生長在一個很好的地方,有很好的科學家和研究成果,能提供向他這樣的早期肺癌患者好的診治工具,期盼未來整合台灣各項癌症精準醫學研究,達到「1+1>2」的效果,不只嘉惠國人,更對全人類健康有所貢獻。

「這樣的話,就是我們做科學家最開心的」,陳建仁直言,不只滿足了追求智慧的好奇心,更滿足了他們關懷人類健康、善良的心,「智慧跟慈悲在一起,永遠是很開心的事情」。

陳建仁分享,他曾與美國前總統拜登談及雙方的癌症登月計畫。李柏毅攝 zoomin
陳建仁分享,他曾與美國前總統拜登談及雙方的癌症登月計畫。李柏毅攝

看更多:癌症登月計畫揪早期肺癌隱形殺手 中研院揭「類晚期」高風險族群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肺腺癌 # 陳建仁 # 台灣癌症登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