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資熱潮推動美國經濟 勞工生產力尚未明顯提升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華爾街日報》指出,人工智慧(AI)投資正帶動美國經濟蓬勃發展,但專家指出,AI本身尚未明顯提升勞工生產力。迄今為止,AI對經濟的主要貢獻,仍集中在投資熱潮與股市上揚所帶動的消費信心,而非實際的工作效率提升。
「生產力」簡單來說,就是平均每位勞工在一小時內能產出的工作成果。理論上,AI能透過2種方式提高效率:一是協助人類完成更多任務,讓重複、耗時的工作交由AI處理,人類可以專注在高層次思考、決策和創意發想;二是讓部分工作自動化,雖然對個別勞工不利,但能提升整體產業生產力。不過,AI是否已發揮這樣的作用,華爾街經濟學家的看法仍舊分歧。
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觀察到,近年來科技業勞工的生產力確實有所提升,認為這有一部分要歸功於AI。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則抱持較為審慎的態度。他們的研究並未發現AI使用與一般產業生產力之間有明顯關聯,在科技業之外,AI使用程度高低與就業成長放緩也沒有直接關係。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執行董事金博(Martha Gimbel)表示,「AI技術確實令人驚嘆,很多人因此期待它能帶來與情感上同樣驚人的經濟變化。但我想我們離那個階段還有一段距離」。
金博的團隊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分析,自OpenAI於2022年推出ChatGPT以來,雖有部分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受到影響,但整體變化仍有限。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經濟學家研究也發現,在容易被生成式AI取代的領域,例如編碼任務,年輕人的就業機會正逐步減少。不過,這類工作僅占美國總就業人口的一小部分。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經濟學家甘斯(Joshua Gans)指出,AI的真正效益需要時間才能顯現。他以桌上型電腦為例,早期勞工仍在笨拙的敲打鍵盤,直到熟練應用後才帶來生產力革命。
根據調查,雖然目前已有10%的美國企業開始使用AI,高於1年前的6%,但甘斯認為,很多人對AI的態度是做了一點小事覺得有趣,接著被不順眼的結果惹惱就放棄了。他仍對AI最終帶來結構性變革抱持樂觀,認為真正的巨大的回報,需要時間去摸索出正確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