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巨頭互投不是共榮而是共倒 華爾街示警「泡沫來臨前徵兆」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處於人工智慧(AI)繁榮中心的公司正在互相投資數十億美元,尤其是OpenAI扮演最吃重角色,對此現象,華爾街分析師們紛紛警告稱,這種「糾纏」愈來愈多,增加AI泡沫的風險。
9月底,輝達表示,將向OpenAI投資最多1000億美元,並利用輝達的晶片訓練和運行其下一代模型。
這只是過去幾個月眾多大型科技公司一系列交易之一,輝達也與AI資料中心公司CoreWeave達成63億美元的交易,後者是輝達的客戶,輝達持有其7%的股權。輝達也向其客戶xAI投資20億美元。此外,OpenAI也與甲骨文(Oracle)、CoreWeave和晶片製造商AMD達成協議。
外界對AI投資循環動態有兩大擔憂
外媒報導,華爾街分析師表示,這些協議突顯一個日益成長的趨勢:以輝達為首的AI基礎設施供應商正在投資他們的客戶,這些客戶隨後轉而購買更多基礎設施供應商的產品,像OpenAI這樣的基礎設施客戶也在投資其供應商。
華爾街分析師表示,在最近的AI投資熱潮中,人們對這種「循環動態」有兩個主要擔憂。首先,交易的性質可能會讓人覺得對AI的需求比實際情況更大。同時,這也推動大型科技公司估值之間的更緊密聯繫—尤其是考慮到它們各自的股價在此類交易消息傳出後飆升,並將它們的命運綑綁在一起,因此,任何一家公司受到打擊都將對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壞消息。
科技分析師、Bokeh Capital Partners投資長Kim Forrest表示,「最新的事態發展非常令人不安。(AI基礎設施)供應商賺了很多錢,所以他們只是把錢塞回給客戶,而這些錢可能用錯了地方。」

供應商和客戶在財務相互支持會降低系統彈性
康乃爾大學教授Karan Girotra稱,供應商和客戶在財務上相互支持的例子降低整個系統的「彈性」:「如果出了問題,那麼影響就會蔓延到整個系統,而不是孤立的。」
因在網路泡沫破滅期間預測安然公司(Enron)倒閉而聞名的傳奇做空者查諾斯(Jim Chanos)上周也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在X上發文寫道:「(你不覺得)當人們說『對電腦的需求是無限』時,賣家卻一直在補貼買家,這有點奇怪嗎?」
為什麼這種循環投資可能有風險?專家指出,最明顯的例子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的網路泡沫期間,隨著網路的蓬勃發展,網路服務供應商(ISP)湧入提供網路和網路連線的市場,但很快就發現自己資金緊張。
AI投資「來往糾纏」過於依賴OpenAI的成功
與最近一連串的AI交易類似,當時設備供應商(包括路由器、交換器、光纖電纜以及其他將消費互聯網推向大眾市場的硬體)透過貸款和入股的方式,向網路服務提供商(其客戶)進行投資。網路服務供應商隨後可利用這些貸款和股權融資,從設備公司購買路由器或電纜—這種交易稱為「供應商融資」。
從表面上看,一切都欣欣向榮,交易金額龐大,1999年至2001年間,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北電網路(Nortel Networks)和Lucent等設備供應商向網路供應商和電信業者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貸款。但當資本枯竭時,數十家網路服務供應商破產了。
隨著產業螺旋式下降和網路泡沫破裂,供應商對其客戶的錯誤投資加劇其崩潰的影響。數據顯示,從2000年3月到2002年底,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下跌70%以上,損失相當於3兆美元以上。
華爾街分析師尤其擔心,AI投資的「來往糾纏」使該系統過於依賴OpenAI的成功。這家ChatGPT製造商尚未獲利,分析師擔心,如果該公司的營收不如預期,會發生什麼事?

槓桿化是不健康行為
伯恩斯坦公司(Bernstein)的分析師Stacy Rasgon在10月6日的報告中寫道:「(OpenAI執行長阿特曼)有能力讓全球經濟崩潰10年,也有能力把我們帶到應許之地,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哪種情況會發生。」
DA Davidson分析師Gil Luria則稱,最近的一些交易尤其令人擔憂,因為OpenAI和CoreWeave等AI公司在接受輝達投資的同時,已經承擔更多的債務,或者宣布這樣做的打算。「他們用這些資金來舉債,槓桿化才是真正不健康的行為。」
Epistrophy Capital Research市場策略師Cory Johnson也表示,這樣的安排是一個不健康生態系統的訊號:「如果你的客戶不得不借錢來購買你的產品,那麼你的客戶就不是一個好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