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高鐵寧靜車廂成育兒壓力 綠委籲政府推動「寶寶哭泣我OK」文化

出版時間:2025/10/14 12:20
生活 交通
問問 文章
高鐵示意圖。資料照,陳怡文攝 zoomin
高鐵示意圖。資料照,陳怡文攝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為積極回應旅客對提升車廂寧靜度的期待,台灣高鐵9/22起推動車廂寧靜文化,包含講電話去玄關、用3C戴耳機、交談降低音量,卻引發家長不滿,認為是「厭童」,今立委及政黨接連召開記者會,呼籲高鐵正視育兒聲音、環境,至於幾歲孩童聽得懂人話,皆認為6歲以上,另外,林月琴立委呼籲,政府及社會因共同推動「寶寶哭泣我OK」公共運輸文化,別讓家長為了小孩的存在而道歉;小歐盟召集人林詩涵認為高鐵贈送乖乖是「利誘」,跟威脅恐嚇是一樣的。

立委張雅琳、林月琴召開「別讓家長搭高鐵變壓力!打造高鐵友善育兒環境」記者會,呼籲高鐵公司應正視育兒族群聲音,讓家長與孩子能安心搭乘。

張雅琳指出,高鐵推出「寧靜車廂」的出發點是希望提升品質、讓旅程更舒適,值得肯定,然而,長期以來社會上對孩子聲音給予的各種指教,累積家長對大眾運輸工具的焦慮,若制度上讓「家長擔心被投訴而不敢帶孩子搭車,或讓孩子被視為潛在的「噪音來源」,就違背了兒童友善社會的精神,呼籲,高鐵公司應進一步思考,車廂分區或寧靜車廂範圍,強化車廂兒童友善的宣導與人員訓練。

林月琴表示,高鐵尚未明確規劃「親子車廂」或家庭友善空間,卻先行要求全面安靜,讓育兒家庭承受不必要的壓力與焦慮。高鐵近期發放貼紙、小點心安撫孩童的做法,也容易讓家長與孩子被標籤化,忽略了孩童哭鬧是自然表達需求的行為。林月琴強調,應評估多元車廂分區與彈性管理機制,並強化列車人員教育訓練,在面對嬰幼兒哭鬧等不可控情況時,應以同理心與包容的態度處理。同時,政府與社會也應共同推動「寶寶哭泣我OK」的公共運輸文化,讓家長不再需要為孩子的存在而道歉。

家長王景弘表示,9/25晚上台北往新竹列車上,他不知道有寧靜車廂政策,由於大兒子是自閉症的身心障礙者,最近在發展微薄口語,會發出一些聲音,留意到勤務人員在他面前舉著寧靜車廂牌子,後來告知車廂交談放低音量,當下他心中一陣尷尬,並告知是身障者,他當下不知道怎麼辦,認為政策本意良好,但沒有設定清楚的目標,也沒有將所謂的交談音量等執行細節定義清楚,可能導致乘客與乘客、乘客與行車人員的衝突,此一政策應審慎檢討。

立委張雅琳、林月琴召開「別讓家長搭高鐵變壓力!打造高鐵友善育兒環境」記者會。陳怡文攝 zoomin
立委張雅琳、林月琴召開「別讓家長搭高鐵變壓力!打造高鐵友善育兒環境」記者會。陳怡文攝

提出四點訴求,呼籲高鐵公司及交通部正視親子需求,一、檢討「寧靜車廂」政策適用範圍:應重新評估是否適合在全時段、全車次全面推行,避免政策過度僵化,忽略不同乘客需求。

二、明確訂定3C產品使用規範:對電子設備使用應清楚說明音量、耳機及通話等限制,並加強宣導,讓乘客理解並遵守規範。

三、建立例外與保障機制:政策文字中應明確排除「嬰幼兒及特殊需求旅客」,列車服務人員應接受相關情境訓練,避免誤導、誤判或歧視。

四、推動試辦與意見回饋制度:建議以試辦期方式推行,蒐集各族群乘客意見,定期公布爭議與改進報告,確保政策真正落實「尊重多元乘車需求」的精神。

高鐵發言人、副總經理鄒衡蕪強調,近期外界給予很多意見,同一時間與第一線人員進行討論,陸續可見政策執行的調整,對於親子孩童在高鐵空間中百分百認同。

鄒衡蕪表示,過去不論是新聞稿、宣導多次強調,是針對大聲喧嘩、使用3C講電話等,屬於成人行為,希望大眾一起包容、諒解孩童甚至是無法控制的成人,針對現場文宣字數受限導致闡述簡化或第一線人員剛開始執行狀況拿捏會再精進。

zoomin

時代力量中央黨部稍晚也召開「取消高鐵寧靜車廂,落實友善育兒環境」記者會,呼籲高鐵調整寧靜車廂政策,優先考量友善育兒環境,並加強人員訓練,真正落實親子友善。

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表示,高鐵「寧靜車廂」政策上路後引發爭議,問題並不在噪音管理,而是反映出台灣社會對育兒與孩子包容度偏低,政策讓家長感到不被歡迎、甚至出現「先道歉、再上車」的氛圍時,已偏離公共服務的初衷,應全面取消「寧靜車廂」政策。

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表示,政府與高鐵應正視少子化危機,打造真正的友善育兒環境,加強第一線人員訓練,儘速速檢討甚至取消該政策。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召集人林詩涵指出,孩子的哭聲與好奇是探索世界、學習情緒的自然過程,不應被視為麻煩。當台灣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更應反省社會是否對育兒家庭足夠友善。

台灣基進秘書長吳欣岱批評,孩童處於發展階段,不可能如成人般安靜,這是自然現象,呼籲交通部與高鐵公司檢討現行政策,確保公共交通兼顧商務與親子乘客需求,打造更友善的公共交通環境。

高鐵寧靜車廂勸導1.3萬次,7成講手機、看影片,2成7是大聲交談影他人。資料照,陳怡文攝 zoomin
高鐵寧靜車廂勸導1.3萬次,7成講手機、看影片,2成7是大聲交談影他人。資料照,陳怡文攝

對於高鐵贈送乖乖一事,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召集人林詩涵認為,乖乖的名稱本身就是一個要求孩子成為大人心目中希望的乖小孩模樣,要小孩去配合大人需求而剝奪原本發展,這個政策存在對兒童的不友善跟歧視,兒童的發展階段就是有好動、肢體活動性,孩子怎麼可能撇除掉本性,去成為遵守規則的大人,覺得高鐵這個政策其實非常的嘲諷。

歡迎孩子搭乘所以送個小禮物是開心的 ,可是現在乖乖更像是一個利誘,因為吵鬧送你一個乖乖 ,你要安靜,利誘就是一種大人權威施展在孩童身上的過程,跟威脅恐嚇是一樣的。

外界質疑,撇除特殊狀況的兒童,到底幾歲應該要聽的懂家長的意思,張雅琳認為,從兒童身心發展來說,6歲以下小孩,特別是4歲以下南度更高,如果要能溝通、規範並執行,是6歲以上。

林詩涵認為,不該以年齡去區分,幾歲以上就應該怎麼樣,但在兒童發展階段,我們的觀察、經驗中,0到5歲的孩子就是透過跟大人間的大量互動過程去學習社會規則調整行為,發展到6歲至7歲之後 ,孩童的意識進入他自己能夠理解到社會跟人互動關係,會更大更大幅調整行為 ,知道當下需要理尊重到別人的需求的。

乖乖示意圖。陳怡文攝 zoomin
乖乖示意圖。陳怡文攝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高鐵 # 寧靜車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