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長觀點|甲骨文單日股價暴漲的背後 卻潛藏兩大隱憂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受惠於AI基礎設施強勁的需求,甲骨文(Oracle)股價上周大漲,市場傳聞OpenAI未來5年可能採購3000億美元的算力,使得甲骨文創辦人艾利森身價一度超越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甲骨文股價大漲的背後,是否代表AI前景一片大好,抑或是已出現過度瘋狂的風險?

LuminousAssetManagement香港首席投資總監陳彥甫表示,上周甲骨文公布的財報利多大幅超出預期,這家公司過去一直是資料庫軟體大廠,雖然近年積極向雲端與AI轉型,但整體進展不如微軟、亞馬遜、Google等龍頭企業。甲骨文上周財報焦點並非截至8月的季度業績,而是公司宣布在上季度與3家客戶簽下了4個數十億美元的大型AI基礎設施與雲端服務合約。
這些新合約使得甲骨文的「剩餘履約義務」(未來可履行的訂單收入,RPO)暴增到4550億美元,這數字與去年同期暴增3.6倍,且與上一季度末的1380億美元相比,等於在一個季度內新增訂單高達3170億美元。
甲骨文RPO數字超過5000億美元
RPO是指公司已與客戶簽訂合約,承諾提供產品與服務(如訂閱或長期服務合約),但尚未履行部分合約金額,由於會計準則,這部分無法立即列為收入,但通常是反映公司未來收入的重要指標。甲骨文的執行長表示,預計未來幾個月內還將簽署好幾份數十億美元規模的合約,屆時甲骨文的RPO數字可能超過5000億美元。
陳彥甫說,這筆巨額金額震驚市場。華爾街日報隨後報導,其中包含甲骨文與OpenAI簽署一份長度5年、價值3000億美元的合約,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雲端服務合約。儘管市場之前已預期甲骨文將接到OpenAI的大單而大幅增長,但未預料到整體訂單成長的規模與速度如此驚人。
甲骨文過去在雲端基礎設施業務的規模較小,但其成長速度可能超越其他雲端服務巨頭,甚至可能從他們手中搶佔市場,對整個AI產業而言,甲骨文的案例顯示雲端基礎設施業務持續熱絡,讓市場對AI成長性更加確定,財報公布後,甲骨文股價當天上漲超過30%,也帶動其他AI概念股,包括晶片、基礎設施、能源電力等族群股價上漲。

甲骨文現金流已連續幾季為負數
儘管大部分投資人都不認為AI的漲勢即將結束,但其他雲端服務巨頭公司(如微軟、亞馬遜)的股價在甲骨文公布財報當天並未受到激勵,甚至有些回檔,除了可能因為甲骨文搶走一些訂單外,也可能是這些公司之前漲幅不小,估值與本益比已高,很難在沒有實質利多消息下繼續大漲。
他表示,對於甲骨文本身市場也存在一些潛在擔憂,甲骨文過去的營收成長不高,吸引投資人的很大程度來自其強勁的自由現金流,過去常用於大規模股票回購和派發股利。然而,雲端業務成長的代價是必須不斷投入新的資本支出,因此目前股票回購幾乎停止,自由現金流(經營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已連續幾個季度為負數。
OpenAI能否支付龐大訂單金額待觀察
AI與雲端業務需要大筆投資才能賺錢,而甲骨文的本業不如Google、微軟等巨頭那麼賺錢,資金實力無法匹敵,加上其本身債務水準較高,有人質疑甲骨文是否有足夠資金為這巨額訂單進行天文數字般的基礎設施投資。
另一個擔憂是客戶集中度風險。新增的3000多億美元訂單,大部分都來自OpenAI,等於未來5年內OpenAI每年要平均支付甲骨文600億美元,這數字遠遠超出OpenAI的營收規模,OpenAI仍在持續融資、燒錢虧損,其支付能力尚不清楚。因此,甲骨文股價在一天上漲30%之後,後兩個交易日已回吐10%,市場對甲骨文股價的爭論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持續。
【編按】全球金融市場瞬息萬變,股匯債市牽一髮動全身,追蹤專家觀點掌握投資情報。《知新聞》每周推出《投資長觀點》專欄,邀請全球金融投資有10多年經驗的Luminous Asset Management(HK)首席投資總監陳彥甫,獨家專業精闢分析,讓讀者深入了解經濟情勢,掌握投資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