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元之自嘲「沒什麼機會得諾貝爾獎」 中研院長打趣:和平獎有可能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日前拋出「333諾貝爾計畫」,國民黨立委葉元之今天在質詢時詢問中研院長廖俊智,哪個領域最有可能?廖回應,這是國家的願景,但每個研究人員應該把自己的研究做好,不是想著得什麼獎。
葉元之自嘲,「因為我沒有什麼機會得諾貝爾獎啦,你這個應該不是講給我聽的」,而廖俊智則幽默回應,「和平獎可能,跟川普競爭」,葉則連說2次「我努力」。
距離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在1986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距今已約40年。賴清德日前在「2025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提到,希望30年內水到渠成,讓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3領域內至少能夠增加3位諾貝爾獎得主。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今年初曾說,台灣的高等教育有問題,日本有很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從人口比例來看,台灣也應該要有幾位,但努力數十年,台灣至今沒有諾貝爾獎得主「真是丟臉」,大學出了問題應該自己要檢討,不能只是怪罪體制。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國民黨立委萬美玲指出,自己今年4月以此事質詢廖俊智,對方當時的回應是,客觀條件確實很困難,要有很好的條件吸引人才,包括薪水和機會,最重要是全民要善待研究人員,並且不要受政治干預、鼓勵他們要有企圖心。
萬美玲進一步指出,時隔半年賴清德拋出30年內培養3名諾貝爾獎的願景,詢問目前的客觀條件有變好嗎?目標可以達成嗎?廖俊智說,還要非常努力,且要達成目標至少要做到4件事情,包含長期穩定基礎科學經費投入;鼓勵嘗試,不論制度做法,要鼓勵做不同方向;容許失敗及減少外界干擾等。
葉元之說,20年前政府就為了培養諾貝爾獎人才,提出「學術攻頂」計畫,現在又說要30年,這樣就50年了,質疑是否只是喊喊口號? 廖俊智回應,「不斷強調要非常努力,是好的目標」。
廖俊智隨後以一個諾貝爾獎得主10年前寫的文章,第一個要素就提到「怎麼得諾貝爾獎?首先不要去想它」,要好好地做研究,這是最重要的,「重點是做好研究,不是得諾貝爾獎」;葉元之追問哪個領域最有可能?廖俊智重申,「一樣,做好研究」。
廖俊智進一步指出,333諾貝爾計畫是國家的願景,但研究人員的態度,不能每天汲汲營營地想著要得諾貝爾獎,否則會生活得非常辛苦, 「每一個人應該都想說,我自己的研究是最有希望的」,但每個人都要重視自己的研究、紮實做好,而不是得什麼獎。
葉元之隨後自嘲,「因為我沒有什麼機會得諾貝爾獎啦,你這個應該不是講給我聽的」,而廖俊智也幽默回應,「和平獎,和平獎可能,跟(美國總統)川普競爭」,葉元之則二度回覆「我努力」。
國民黨立委羅廷瑋則質詢,「賴清德總統在宣示之前,有沒有跟你討論過?」廖俊智回覆「沒有」,不過他知道賴總統一直很關切諾貝爾獎,而羅廷瑋則略顯訝異地反問,「沒有?原來他也沒有跟你討論,我還以為只有衛福部會有這樣的問題欸」。這是指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補充保費新制,但金管會事先不知情。
羅廷瑋直言,應該跟總統報告台灣學術面臨的困境,不能只是喊喊口號;而針對4大重點中的「減少外界干預」,廖俊智說,這其實不止政治,也包含社會、經濟等,「飯還沒煮好就常常掀鍋,你看看飯會不會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