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眠之島真相! 「睡不著」求助搜尋量衝上全球前三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台灣被稱為失眠之島其來有自?國外一項針對「Can’t Sleep」等關鍵字,進行分析搜尋量的回溯研究發現,台灣每10萬人搜尋的次數,是全球平均的10倍以上,更與日本、瑞典分居前三。醫師指出,失眠原因並非單一,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如有長期睡眠困擾,建議尋求身心科或睡眠專科的協助。

毛衛中強調,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當情緒緊繃焦慮,大腦處於警覺狀態,便難以放鬆入睡;部分研究更發現,人際壓力對睡眠的衝擊甚至比工作壓力更顯著。生理上,睡眠也受「生理時鐘」與長時間清醒累積的身體需求的「睡眠債務」兩大因子影響,一旦失衡,失眠便隨之而來。
2023全台開立安眠藥逾11.6億顆 居亞洲之冠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資料,失眠已是「僅次於感冒的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在台灣,2023年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6億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藥片總長可繞行台灣一圈。毛衛中直言,這數字不只是用量多寡,更是睡眠照護系統的警訊,也揭示了許多患者傾向單靠藥物,忽略了濫用與成癮的風險。
他進一步提醒,安眠藥的風險更在於它可能掩蓋了真正的病因。「值得注意的是,失眠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症狀。」臨床上,失眠與焦慮症、憂鬱症、慢性疼痛、胃食道逆流、夜間頻尿,甚至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等高度共病,若能妥善處理原發問題,睡眠困擾常能隨之減輕。

針對失眠的三種型態與應對方式,毛衛中說,躺床後30分鐘以上仍無法入睡的「入睡困難」,建議起床轉移注意力,避免在床上強迫自己入睡;半夜醒來超過30分鐘無法再入睡的「睡眠中斷」,睡前避免大量飲水、調整環境干擾,必要時就醫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
另外,對於提早於預定時間1-2小時醒來且無法再睡的「提早醒來」,可嘗試延後就寢時間、限制白天午睡時間。毛衛中指出,這些方法並非萬靈丹,但對於規律作息與重建睡眠習慣具有明確幫助。
毛衛中表示,如經醫師診斷為失眠症並建議使用藥物治療,短期服用安眠藥在多數情況下是安全且有效的,關鍵在於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服藥目的與使用原則;當失眠狀況穩定後,醫師也會協助病人逐步減藥,過程需依個人狀況調整,切勿突然停藥或任意加量,不僅有助於避免反彈性失眠,也能讓病人逐步重建自然睡眠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