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台灣早產率逐年上升!遠高於日本 小兒名醫盼從4方向改善

出版時間:2025/10/05 09:41
生活 醫藥
林芳如 文章
早產兒媽媽艾璐說,兒子晚上每個呼吸變化都牽動她的心。梁建裕攝 zoomin
早產兒媽媽艾璐說,兒子晚上每個呼吸變化都牽動她的心。梁建裕攝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早產率卻節節上升,2024年達到11%,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指出,台灣早產發生率及死亡率皆高於日本,建議針對高風險孕婦建立追蹤管理系統,效法日本建立順暢的轉診系統,確保高風險產婦能及時被轉送至具備照護能力的醫院,早產兒居家照護設備納健保給付、發展遲緩更好地銜接至早療系統。

台灣每十位新生兒就一位早產

台灣每十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是早產兒,比20-30年前嚴峻,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張瑞幸表示,台灣目前第一胎平均生育年齡是32 歲,高齡產婦容易有合併症,導致早產發生率較高,另外,台灣職業婦女比例高,來自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也增加了懷孕期間的風險。

台灣2024年早產兒發生率為11%,張瑞幸指出,日本早產兒發生率從來不曾超過10%,明顯比台灣低,建議從四方向改善,降低台灣早產兒發生率,首先,加強衛教讓孕婦及其家人知道如何辨識高風險因子與早產徵兆,並且針對高風險孕婦建立個人化的追蹤管理系統,提早介入以降低早產風險。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盼從四方向改善早產發生率和長期照護。梁建裕攝 zoomin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盼從四方向改善早產發生率和長期照護。梁建裕攝

效法日本建立高風險產婦順暢轉診系統

其次,應效法日本建立順暢的轉診系統,確保高風險產婦能及時從診所轉送至具備早產兒照護能力的醫院。第三,持續倡議將更多早產兒必需的自費醫療項目,以及居家照護所需設備,例如:氧氣機、血氧監視器,納入健保給付,減輕家長的經濟壓力。

「早產兒健康照顧不是短暫的事情,而是長期工作」張瑞幸說,因此第四個希望未來早產兒發展追蹤評估、發展遲緩孩童銜接至早療體系都可以繼續努力做得更好。

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早產率卻節節上升,每十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是早產兒。梁建裕攝 zoomin
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早產率卻節節上升,每十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是早產兒。梁建裕攝

早產兒媽媽:兒子每個呼吸都牽動我的心

艾璐去年因為突發性重症子癲前症,寶貝兒子在28周就來到世上,出生時僅 1179 公克,屬於「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艾璐回憶,當時每天到新生兒加護病房第一件事就是看兒子的體重表,盼望他每天體重能增加一點,前幾周真的很煎熬,每看寶寶就哭一次。

艾璐說,很多人以為早產兒出院後,辛苦就告一段落,事實上挑戰才正要開始,餵奶、呼吸、發展追蹤、反覆就醫,兒子晚上每個呼吸變化都牽動她的心,早產兒照顧更辛苦,需要資源還有鼓勵及支持,非常感謝醫療團隊及早產兒基金會,不止在孩子住院時,而是長期成為早產兒家庭後盾。

衛生福利部次長莊人祥表示,衛福部近年來推動多項早產兒友善政策,包含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藥品適應症外使用給付、母乳補充品給付、RSV 單株抗體(Synagis)擴增給付、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等,居家照護計畫與81家醫院合作,目前已經服務超過5500位早產兒,希望可以實質減輕家長們的育兒壓力。

衛生福利部次長莊人祥。梁建裕攝 zoomin
衛生福利部次長莊人祥。梁建裕攝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早產兒 # 張瑞幸 # 早產兒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