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每10名長者有1人失智 專家:40歲是預防黃金期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福部最新調查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已達近8%,且2035年有近10%的長者,可能與失智症共存。國衛院攜手各方,年底將發布首份《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提出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等「護腦五守則」。

《Lancet》2024年最新報告指出,多達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控制14項可改變因子來預防或延緩,中年期的肥胖與三高是最需關注的風險因子。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暨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淵韓指出,肥胖與糖尿病不僅是多種慢性病與癌症的根源,更是隱形的失智推手。
楊淵韓強調,可調控因子是預防失智症的關鍵因子。《2024 年 Lancet 失智症委員會更新報告》指出,有14項可調控的危險因子與失智症風險密切相關,包含「兒童與與青年期」的低教育程度;「中年期」的聽力喪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憂鬱、頭部外傷、身體活動不足、糖尿病、吸菸、高血壓、肥胖與過量飲酒;「老年期」的社交孤立、空氣污染與視力喪失等。

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根據「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趨勢」,2025年失智人口超過47萬人,盛行率8.34%、2035年失智人口接近68萬人,盛行率突破9.9%,也就是說,到了2035年有近10%的長者,可能與失智症共存,《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將是台灣第一份完整的失智症風險管理工具。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說,截至2024年底失智症確診率為67.61%,失智症獲得診斷及服務人數達23.9萬人,已達成2024年目標值67%,目標2025年達成「友善台灣777」,也就是罹患失智症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成以上可獲得支持與訓練;民眾有7%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

祝健芳進一步指出,2025年通過長照給付辦法,放寬全齡失智且失能者,自2026年1月適用研議下一階段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及早預防的觀念,與長照3.0政策高度一致。
祝健芳說,第一階段已放寬外籍看護聘僱規範,協助減輕家庭照護壓力;第二階段將於2026年上路,刪除失智症年齡限制,服務將擴大至50歲以下的早發型患者,讓政府能更早介入,強調透過結合慢病管理與社區資源等,能預防與延緩病程發展,實質降低家庭與社會的長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