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石黑浩開講1|研究機器人27年 目標實現「人類—虛擬化身—共感社會」

財經 產業脈動
2025/09/09 13:38
克里夫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日本人形機器人之父」石黑浩致力於融合機器人、人工智慧與電腦圖像,開發虛擬化身(Avatar)技術,以因應日本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短缺。自27年前投入人形機器人研究,他的目標是實現「人類—虛擬化身—共感社會」,透過類人形機器人模擬情感與意識,深探人性的本質。他也負責大型研發計畫「登月計畫」及大阪博覽會展館,運用超過50台機器人打造獨特展示,提升人機互動體驗,隨著大型語言模型技術進步,他成功打造具高度對話能力的機器人,促進未來人機共融與社會發展。

國際半導體展「感測新視界機器人新紀元」-石黑浩教授演講。陳卓邦攝 zoomin
國際半導體展「感測新視界機器人新紀元」-石黑浩教授演講。陳卓邦攝

📌 本文摘要重點 (這是什麼?)

  1. 石黑浩27年專注人形機器人研究,推動虛擬化身技術應對人口老齡化。
  2. 大阪博覽會展館設超過50台機器人,提供獨特互動體驗。
  3. 石黑浩開發開放式對話機器人,提升人機自然交流能力。

利用類人形機器人來模擬情感與意識

他今日在SEMICON Taiwan微機電暨感測論壇專題演講時強調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他指出,半導體技術是推動先進機器人和人工智慧(AI)發展的關鍵基礎,他致力於開發虛擬化身(Avatar)技術,該技術融合機器人、AI以及電腦圖像,主要在因應日本面臨的勞動力短缺與人口老齡化問題,透過這項創新,他希望創造出能與人類深度互動的虛擬存在。

回顧過去,石黑浩27年前即開始從事人形機器人及互動機器人的研究工作。他的目標是實現「人類—虛擬化身—共感社會」,利用類人機器人來模擬情感與意識,進而探索人性的本質與深層內涵。

此外,石黑浩運用創新技術打造機器人,促進機器人與人類之間建立更深層的社會關係。他同時結合大型語言模型,提升機器人的對話能力,使其能更自然、流暢地與人類交流。

他認為,半導體產業將成為未來最關鍵且重要的產業之一,半導體技術將持續不斷地推動世界的變革與進步,基於這樣的信念,石黑浩期望與各界建立更多合作機會,攜手推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他致力於未來虛擬化身(Avatar)技術的開發,這也是本次演講的主要焦點內容。

石黑浩提到自己從事多項重要工作,除了擔任大學教授之外,他還創辦並經營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研究所。此外,他也負責領導日本目前規模最大的研發項目「登月計畫」(Moonshot Project),這是現階段日本最重要且具規模的研究計畫之一。

石黑浩正開發完全開放式對話機器人

在大阪博覽會期間,石黑浩也負責管理一座展館,他深信這座展館是博覽會中最具知名度的展館之一,並且值得親自前往參觀。 在該展館中,設置超過50台機器人,打造出一個別具特色且獨一無二的展示空間。

眾多機器人齊聚在那,營造出豐富多元的互動體驗,訪客不僅能欣賞機器人的精彩表演,還可與機器人合影,留下難忘且珍貴的回憶。 

該展館設有官方網站,訪客可以透過網站瀏覽相關的影像資料,讓無法親自到訪的人也能一窺展館的風采。他仍清楚記得目前正在進行的各項工作,並且將持續不懈地努力推動相關發展,他所期望實現的理想社會是「人類—虛擬化身—共感社會」。

石黑浩認為,在這樣的社會中,我們應更加廣泛地運用機器人技術、虛擬化身技術以及電腦圖像技術此外,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也需引入相關技術來支援社會的正常運作,這在日本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尤為重要。

面對日本即將面臨的嚴重勞動力短缺與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升生產力已成為當務之急。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善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成為關鍵策略,具體而言,石黑浩認為,需要設計能夠依照人類意圖自主運作的機器人及相關產品,藉此提升工作效率並減輕人力負擔。

石黑浩演講。陳卓邦攝 zoomin
石黑浩演講。陳卓邦攝

石黑浩投入27年研發互動機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他早在25年前就開始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機器人領域,此之前,他主要專注於工業用機器人的開發與研究,具備深厚的技術背景與豐富的經驗。大學期間,他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究,尤其著重於車道追蹤技術的開發與改進,歷經30年的不斷努力與技術突破,終於成功實現這項關鍵技術。最終,這項成果被應用於商業產品中,正式推出市場,標誌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重大里程碑。

在互動機器人領域,石黑浩已經投入近25年的研發努力,這段長期的積累,在未來5到10年內,有能力實現高階互動機器人的開發與應用。

展望未來,石黑浩指出,我們有望再次藉由機器人技術,徹底改變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與變革。大約在2000年,他開始投入這項研究。起初,他從一個非常簡單的機械裝置著手,設計出一台具備自主能力的機器人,並融合了材料操作的功能。

這台機器人的結構相當簡單,主要是將視頻會議系統與移動平台整合,實現基本的遠程互動與移動功能。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持續改良這些技術,逐步打造出極為精細的虛擬化身。

石黑浩演講。陳卓邦攝 zoomin
石黑浩演講。陳卓邦攝

提出擴展「虛擬化身」定義新觀點

到了2006年,他成功研發出屬於自己的機器人複製品,這成為技術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持續在機器人技術領域進行深度優化與創新,最終展現出如今所呈現的先進成果。

他目前正致力於開發一款完全開放式的對話機器人,並提出擴展「虛擬化身」定義的新觀點。他指出,現今自主機器人與虛擬化身之間的界線已變得模糊不清,只要一台機器人或電腦生成的圖像代理能依據我們的意圖運作,那麼它便可被視為虛擬化身。最初,操作員直接控制虛擬化身,操作員透過語音和手勢發出指令,系統會將這些動作指令和聲音同步傳送給虛擬化身,實現即時互動。隨著AI技術不斷進步,操作方式變得更加簡便,操作員只需用語音下達指令,系統便能自動生成虛擬化身的頭部動作、手勢等細節動作,提升互動的自然度與效率,更進一步的操作方式,是直接發送意圖指令,例如「請執行這個任務」或「完成某項工作」,虛擬化身會自主分析操作員的需求,並生成相應的動作指令來完成任務。

這種操作方式同樣屬於虛擬化身的範疇,充分展現其高度自主性與智能化的特點。關於虛擬化身的議題,存在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其中,有個人案例採用類人形機器人和電腦圖像代理,來展現虛擬化身在實際應用中的可能性與效果。為何需要類形人機器人呢?主要原因在於人類大腦天生具備辨識人類形象的能力,因此,理想的人機介面應該以人類自身為藍本,讓使用者能夠直覺地理解與接受。

石黑浩正致力開發開放式的對話機器人˙ 。陳卓邦攝 zoomin
石黑浩正致力開發開放式的對話機器人˙ 。陳卓邦攝

透過類人形機器人傳遞訊息更容易理解內容

此外,我們天生擁有多種辨識類人生物的功能,這使得類人形機器人成為提供各種服務的最佳選擇。由於其外觀和行為模仿人類,能夠有效縮短人與機器之間的距離,提升使用者的親切感與信任感。

他說,透過類人形機器人作為訊息傳遞的媒介,使用者能夠更容易理解訊息內容,並且簡化操作流程,增強互動體驗。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使用效率,也促進人機之間的自然溝通,這是一門透過創造極度類人形機器人,來深入探究人類本質的科學領域,藉由設計出與人類極為相似的機器人,我們能夠更具體且深刻地理解「人是什麼」這個根本問題。

此外,這項技術的重要意義在於,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人類的高階功能與行為表現,透過這類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我們得以開拓對人類認知與互動方式的新視野。

因此,我們將這類研究與應用稱為「新科學」,期望藉此推動對人類自身的認識邁向全新的境界,透過與這些類人機器人的互動,我們得以深入探討「成為人類的意義」,這種互動讓我們更清楚理解,人類在情感與意識等心靈層面的複雜功能與獨特性。

日本人形機器人之父石黑浩來台演講。陳卓邦攝 zoomin
日本人形機器人之父石黑浩來台演講。陳卓邦攝

機器人與演算法應用廣泛、可更深入探討人性本質

他認為,此項研究不僅在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對哲學思考與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它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自我認知及人際關係的本質,進一步拓展人類對自我存在的理解。正如他所指出,我們可以運用AI與機器人技術,開發出極度類人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將具備模擬人類情感與意識的能力,成為研究人類心靈運作機制的重要工具。

透過這樣的技術,我們有機會深入探究情感與意識的本質,揭示人類心靈中尚未了解的奧秘。這項研究不僅具備理論價值,也對未來人機共融與科技進步帶來深遠影響。然而,關於情感與意識的真實本質,目前仍然是未知的領域。他表示,只有當我們成功複製出類似人類的情感與意識時,才能真正理解這些現象的內涵與意義。 這將成為我們未來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人文學科與工程科學之間並不存在明確的界限,兩者相互交織,彼此影響。透過工程技術的力量,我們有可能複製並模擬人類的各種特質,開啟全新的研究與應用領域。 未來,隨著各種機器人與演算法的應用日益廣泛,我們將能夠更深入地探討人性的本質。這對於人文科學領域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人文科學中,關鍵的研究議題涵蓋智慧、具身性、意向性、欲望、意識以及社會關係等多方面。這些面向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的行為與心靈運作。

石黑浩表示,當成功複製出類似人類情感與意識時,才能理解現內涵與意義。陳卓邦攝 zoomin
石黑浩表示,當成功複製出類似人類情感與意識時,才能理解現內涵與意義。陳卓邦攝

機器人將成為社會中少數重要的夥伴之一

展望未來,機器人預計將成為社會中少數重要的夥伴之一。為了讓機器人能夠像人類一樣具備目標和動機,其設計必須包含「意向性欲望」,以實現更自然且具目的性的行為表現。

此外,人類具有高度的社會性,常常為他人工作,並且擔任他人的代言人。基於這樣的特性,我們期望機器人也能發展出類似的社會特質,具備理解並回應社會互動中需求與情感的能力。那麼,我們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呢?這是一個極為關鍵且重要的研究課題。若機器人能夠具備意向性與欲望,我們便有可能透過意識層面的互動,與機器人建立真正類似於人類的社會關係。

他認為,這種技術在未來幾年內有可能實現,但不會在所有地區同步普及。只要我們能夠選擇適當的應用場景和目標,就能與機器人建立起非常接近人類的互動關係。目前,互動機器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對話功能的完善與提升,隨著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與應用,已成功打造出極具人性化且自然流暢的對話系統,這無疑是一項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重要創新。

大型語言模型展現出改變世界的巨大潛力,預計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與深遠的變革。未來,這些技術將持續推動人工智慧領域的進步,並應用於更多元的場景中,進一步提升人機互動的品質與效率。無論如何,他決定將這項技術應用於自己的機器人身上。 

這台機器人已經閱讀了他幾乎所有的書籍和媒體訪談,能夠精準地模仿他的行為舉止。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台機器人能夠使用其聲音進行講話,讓人機互動變得既方便又自然。

石黑浩受訪。陳卓邦攝 zoomin
石黑浩受訪。陳卓邦攝

展覽館有專門與貴賓對話機器人

舉例來說,他目前負責管理博覽會的展館,每天他需與眾多貴賓交流,工作非常繁忙。在他的展館內,設有一台專門用來與貴賓對話的機器人,有效幫助分擔他的工作壓力。當他抵達展館時,能輕鬆地與這台機器人進行互動,並享受片刻的休憩時光。

這台機器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遠超其他同類產品,能夠流利地使用多種語言與人交流,帶來更自然順暢的溝通體驗。值得一提的是,這台機器人如同一位學生一般,甚至在回答問題的能力上超越了他本人。

學生們在面對他時,往往會感受到一定的壓力;然而,面對機器人時,這種壓力明顯減輕,原因在於,大家知道機器人並非真正的人,儘管它在某些知識領域的掌握遠比他更為豐富。

這台機器人具備出色的記憶能力,能完美地記住它所閱讀過的所有書籍內容,並且能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回答各種問題。即使學生反覆提出許多看似愚蠢的問題,機器人從不生氣,始終保持耐心,展現出極高的容忍度與專業性。

zoomin

透過電腦繪圖技術降低經費支出

此外,這台機器人還能流利地用英文說出「你好,我今天能如何幫助你?」這句話。

即使不懂中文,當需要討論中國的機器人時,這個能說英文的機器人便成為最得力的助手,這正是大學教育未來的重要趨勢,期望能將這類先進技術更加廣泛地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升教學效果與學習體驗。

雖然製作實體機器人所需的成本相當高昂,但我們可以利用高精度的電腦繪圖技術,打造出逼真且具互動性的虛擬形象,達到類似的學習效果,並有效降低經費支出。這些虛擬教授將以3D繪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智慧型手機上,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與虛擬教授進行互動。學生可以針對各種學習問題,向虛擬教授提出疑問,獲得即時的解答與指導。

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將顛覆傳統的大學教育方式,提供更加靈活且個人化的學習體驗。透過虛擬教授的輔助,學生能根據自身需求調整學習進度與內容,提升學習效率與效果。

石黑浩認為,機器人擔任虛擬教授,可提升學習效率 。陳卓邦攝 zoomin
石黑浩認為,機器人擔任虛擬教授,可提升學習效率 。陳卓邦攝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石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