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千名兒少遭性剝削 最新調查:首玩網路降到7歲!快教孩子辨識3警訊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手機與社群媒體已成為兒少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從8.7歲降至7.1歲,但孩子常以為網路與真實世界不同,在網路上行為變得開放大膽,對於網路性騷擾的防禦感低。2024年遭受性剝削的兒少超過3000人,其中7成透過網路,專家呼籲教導孩子辨識3個網路危險信號:陌生人主動接觸、過度親密對話、索取個人資訊。

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對國內兒少網路使用行為調查顯示,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從2021年的3.17小時增加至2024年的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也從8.7歲降至7.1歲,顯示3C產品與兒少生活日益緊密。
內政部警政署及衛福部統計,2024年遭受性剝削的兒少超過3000人,其中7成案件是透過網路媒介,而性剝削嫌疑人中有一半是兒少,犯罪手法有9成涉及性私密影像犯罪,兒少的網路安全意識令人憂心。
家扶基金會2025年最新調查,約半數兒少認為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公開個人資訊,且有近5成的兒少不知道如何設定社群平台隱私權限,另有4成表示家長從未與他們討論過網路安全議題。這使得兒少在缺乏防護的情況下,易成為性剝削受害者,甚至捲入網路犯罪。

台灣展翅協會組長陳時英指出,網路交友成為常態,現在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就進入青春前期,小大人邁向獨立自主的過程中,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渴望被自己在意的團體或人認同,就會學習他們的穿著打扮和討論話題,萌生對親密關係、對性的好奇,在網路上很快就展開與性有關的話題,沒講幾句話就直接索求裸露影像或視訊性愛。
「孩子對於網路性騷擾的防禦感沒那麼強,甚至認為是調情過程」,陳時英提醒,家長必須教育孩子在網路上保護自己,讓孩子了解網路世界跟真實世界一樣,否則孩子可能不敢在真實世界做的事情,反而敢在網路上做,重點不是阻止孩子上網,而是培育孩子具備足夠能力應對風險。
家長應教育孩子辨識三個常見網路危險信號,陳時英說,首先,陌生帳號突然加好友或私訊是常見的危險開端,教導孩子不輕易接受不明來源的交友邀請;其次,對話迅速轉向私密或不適當話題是警訊,鼓勵孩子遇到不舒服的對話立即告知大人;第三,要求提供個人資料、照片或視訊電話是危險信號,教導孩子保護個人隱私的重要性。
陳時英強調,家長應該建立信任成為孩子求助時的堅強後盾,當孩子告知可疑接觸時,家長應保持冷靜,避免恐懼或憤怒等負面情緒,否則會阻止孩子求助。

除了兒少的網路安全問題,3C引發親子衝突也值得關注,兒童福利聯盟(2015、2014年)調查,約有20%至25%的兒少曾因3C使用與家長產生衝突,另衛福部統計,兒少遭身體不當對待案件中約有16%與管教兒少3C使用有關,以作息不佳及發現兒少網路交友為主,顯示數位時代的親子教養課題更加嚴峻。
親子教養專家王晴指出,親子協商3C使用的過程中應堅持底線,同時給予空間與原則,而教養的關鍵應從家長自身做起,避免3C成為「數位保母」。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呼籲,3C產品本身並非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正確使用並建立合理界線。她強調,應避免為了使用3C而傷了親子關係,父母能以身作則,做個好榜樣,理性與孩子討論合理3C使用規範,積極與孩子溝通網路安全議題,上網設底線,安全不脫線,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下守護兒少平安成長。(出版時間13:43,影片更新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