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洗腎貧血未改善當心!留意排便 及早揪大腸癌、胃腫瘤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貧血是洗腎常見併發症,一般可藉由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改善,若長期未改善就得當心。一名50歲病人長期接受血液透析合併貧血症狀,貧血持續未改善,轉介至消化內科評估,檢查才發現是大腸癌;另一名8旬婦自述常疲倦、走路會喘、飯後腹部不適,近期出現黑便,檢查才知貧血主因是胃腫瘤合併出血。 2025/08/02 10:35 生活 醫藥
周末精選|2加熱菸商闖關成功!國健署挨轟 一文看加熱菸危害和監理機制 【記者賴昀岫、陳怡文/台北報導】衛福部國健署歷經逾2年,在本周公布2家通過健康風險評估的加熱菸廠商,業者可開始生產,但產品上市前仍需經國健署審核。因在國健署長退休前通過,時機敏感引發反菸團體批評。國健署則重申除比照紙菸的管理條件外,業者還需負擔管理所有販售通路的責任,同時每年繳交公正第三方執行的「監測研究調查報告」,如未能履行相關承諾,最重可處以撤照處分。 2025/08/02 07:00 生活 醫藥
邱泰源被點「軟骨症」不適任!他轟民進黨玩殘醫界 吳欣岱飆:只會打哈哈 【記者陳力維/綜合報導】726大罷免「掛蛋」失利,周玉蔻認為多名內閣閣員應辭職下台,其中,她直接點名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不適任,成天搞人脈、忙應酬、「軟骨症官箴風格」唯唯諾諾保官位,傳為笑談;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吳欣岱指出,兒科醫療大崩壞,衛福部長竟然只會「打哈哈」;北市聯醫醫師蘇一峰指政府壓榨醫界做功德,醫界被民進黨玩殘真的自己要檢討。 2025/07/30 16:08 政治
今年類鼻疽風險特高!男子敗血休克 颱風季病例數恐超越去年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丹娜絲颱風加上西南氣流造成中南部多處淹水,上周新增4例類鼻疽病例,其中1名60多歲男疑吸入性感染,敗血性休克在加護病房搶救一周,今日轉入一般病房。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示警,今年累計本土32例類鼻疽為23年同期新高,今年風險特別高,不排除颱風季累積病例數超越去年。 2025/07/29 15:20 生活 醫藥
最髒蔬果排行!「第1名」青菜超常見、蘋果也上榜 4步驟正確清洗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蔬菜水果營養價值高,但記得有些農藥殘留較高,吃之前一定要先洗乾淨!營養師高敏敏列出12大最髒蔬果排行,其中蘋果、葡萄都上榜,第一名的是蔬菜菠菜,讓一堆主婦驚呼超意外。 2025/07/29 07:00 生活
友霖生技8月下旬上櫃 承銷價28.04元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友霖生技總經理黃春桐表示,規劃8月下旬上櫃,承銷價28.04元。今日股價約36.65元。目前已有3個藥品上市,2025~2028預計有4項產品上市,未來還有5項產品研發中。 2025/07/28 18:30 財經 產業脈動
日走7千步死亡風險減半 還能防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失智 【編譯陳怡妏/綜合外電】澳洲雪梨大學研究團隊本周發表在《刺胳針公共衛生》(Lancet Public Health)期刊的研究指出,比起1天走不到2千步的人,日走7千步的人死亡風險少47%,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癌症、失智症和憂鬱症。 2025/07/26 19:00 國際 熱搜話題
大體老師4|防腐技術員扮關鍵!從親自接體到「凍結時間」 曾遇老師頭七託夢喊冷 【記者林志青/桃園報導】大體老師教會醫學生從死生練「仁心」,在大體老師身後,有著一群凍結時間的魔法師,他們扮演關鍵角色,透過神奇藥水將五臟六腑完整保存在大體內,讓醫學生透過解剖課,遇上他們行醫路上第一個病人,長庚大學稱這群魔法師為「防腐技術員」。 目前在長庚大學擔任「防腐技術員」的陳嘉彬接受《知新聞》專訪,解說從接迎大體老師到防腐作業流程,曾有家屬希望能載大體老師重回生前熟悉地點巡禮,也曾遇過大體老師在頭七時託夢家屬,告知「很冷」,希望「浸泡槽」能加溫,即使無法以科學角度解釋,但陳嘉彬並不恐懼,抱持服務的心態,只為感謝大體老師的無私付出。 2025/07/24 18:25 社會 暖流
全球屈公病破25萬例!WHO急呼籲 9國旅遊疫情建議升級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近期國際間屈公病疫情嚴峻,全球今(2025)年迄今累計逾25萬病例,世界衛生組織緊急呼籲各國採取行動。疾管署今日(7/23)宣布提升九國家/地區旅遊疫情建議,巴西和法屬留尼旺島為第二級「警示」,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為第一級「注意」。 2025/07/23 15:28 生活 醫藥
類鼻疽27例創23年新高!丹娜絲颱風後2死 發病5天不治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丹娜絲颱風帶來強風豪雨造成類鼻疽疫情升溫,新增6例本土個案均在高雄,其中2例死亡,其餘4例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疾管署提醒,颱風後一個月內為類鼻疽高峰期。今年累計27例類鼻疽為23年來同期新高,且反常於1至4月就有13例,主因去年下半年接連四個颱風襲台,潛伏期較長的病例於今年初陸續發病。 2025/07/22 14:59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