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AI心電圖揪惡兆!2千人海救2名手術免猝逝 醫:未來可用檢測兒童心臟病(獨家)

生活 醫藥
2025/07/17 06:50
林芳如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傳統心電圖只能從波形判斷病人檢查當下的狀態,有了AI輔助將圖形數據化,搖身一變算命師看出慢性病史到預測未來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今年雙北市世壯運首度大規模應用AI輔助心電圖檢測,從2200人中成功揪出56名高風險者,2人緊急手術化解危機。這項技術不僅限於診間,從救護車、居家醫療到長照機構提升醫療效率,還能降低手術麻醉風險、解決兒童不擅表達症狀的問題。

AI輔助把心電圖數據化後可以回溯病人的慢性病史、預測未來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葉志明攝 zoomin
AI輔助把心電圖數據化後可以回溯病人的慢性病史、預測未來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葉志明攝

AI技術革新傳統心電圖變身算命師

傳統心電圖和AI輔助心電圖都是透過電擊貼片獲取電子訊號,兩者最大差異在於資料處理能力。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江碩儒說:「傳統心電圖就只是一張圖,提供的資訊有限,只能從波形去分析病人檢查當下狀態,包括是否有急性缺氧、心律不整、心臟肥厚、曾經血管阻塞過或心臟疤痕,但無法看出慢性病史。」

江碩儒表示,AI輔助把心電圖數據化後可以看得更深,就像算命一樣,「原本肉眼看似兩張一樣的心電圖,變成一串數據後分析會發現其實有些微差異,就像每個人的指紋不一樣」,AI輔助可以回溯病人以前發生什麼事,心血管疾病跟高血壓、糖尿病有很大關聯,可以預測高風險族群未來心血管病變、心律不整或其他疾病風險高低。

傳統心電圖只能從波形去分析病人檢查當下狀態,AI輔助把心電圖數據化後可以發現細微差異。葉志明攝 zoomin
傳統心電圖只能從波形去分析病人檢查當下狀態,AI輔助把心電圖數據化後可以發現細微差異。葉志明攝

中年婦無症狀一查才知嚴重血管鈣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首度於2025年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博覽會期間,大規模應用AI輔助心電圖技術,總計服務2200人次,可透過AI輔助判讀獲知個人心臟年齡及功能,並預測近期是否有急性心血管疾病緊急處置的風險,民眾最擔心猝發性心臟疾病,透過AI檢測能及早發現,提高警覺。

江碩儒說,預測結果顯示約3%(56人)屬高風險,經現場醫師評估說明並獲同意後,已有13人透過本院「綠色通道」轉介就醫,其中2人更透由心導管手術及血管支架置放成功化解潛在重症風險,另有約21%(450多人)屬中度風險。

江碩儒分享一位50歲左右女性,身體沒有不適症狀,可是心電圖分析結果為高風險,進一步做電腦斷層,血管鈣化積分高達1700多分,正常是10分以下,10到100分輕度,100分以上算中度,400分以上很嚴重」,仔細詢問原來她有家族史,這個案例充分展現AI輔助心電圖早期發現潛在風險的重要價值。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江碩儒。葉志明攝 zoomin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副院長江碩儒。葉志明攝

擴大應用於救護車、居家醫療和長照機構

AI輔助心電圖運用不僅限於門診,江碩儒指出,病人在救護車上做檢測,把初步判讀訊息先傳給急診室,如果是血管完全堵住的高風險病人要搶時間,醫院端就可以提早準備導管室,醫師、護理師、放射師待命,病人一抵達醫院就直接就上去手術,加速搶救生命。

其次是應用於居家醫療個案和長照機構住民,江碩儒表示,居家醫療個案經常是中風臥床、糖尿病、出門不方便的長者,病人在家裡也可能輕症轉重症,今天護理師和醫師去訪視,病人描述胸口不舒服、痰多,疑似有點小感冒,利用AI輔助心電圖分析篩選出高風險者優先立刻送醫,低風險病人可能根本不是心血管問題,就要評估是否為肺部問題或胃食道逆流等其他原因。

「長照機構住民常有多重慢性病,不希望事情發生的時候手忙腳亂,可以先把高風險找出來,事先做好預防」江碩儒表示,AI輔助心電圖應用可以提高醫療效率,否則每個人都用救護車送急診,增加急診醫療負擔,家屬請假陪病也是各種成本。

AI輔助心電圖運用不僅限於門診,可擴大應用於居家醫療個案和長照機構住民。葉志明攝 zoomin
AI輔助心電圖運用不僅限於門診,可擴大應用於居家醫療個案和長照機構住民。葉志明攝

降低手術麻醉風險 解決病童不善表達症狀

AI輔助心電圖也可降低手術麻醉風險,江碩儒指出:「麻醉過程產生的併發症一大部分來自於心血管病變,開刀前的麻醉風險評估,把高風險病人先篩選出來,做一些預防處理,有效降低手術併發症,可降低併發症風險,提升手術安全性。」

江碩儒未來還希望把AI輔助心電圖系統應用在先天性心臟病兒童身上,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症狀,透過AI輔助提供更精準的風險評估,小兒科醫師、心臟科醫師可以更快速進入診斷,讓病患更快獲得適當醫療。」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心電圖 # AI # 心血管疾病 # 居家醫療 # 長照 # 麻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