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偏鄉拓荒開醫院!佑民創辦人謝文輝抗爭討平等勞保給付 奠定健保基礎
【記者王煌忠/南投報導】南投佑民醫院創辦人謝文輝44年前到南投縣立醫院擔任外科主任,發現偏鄉醫療資源匱乏,與何峻壽醫師、蔡修仁醫師聯手在南投草屯創辦「佑民醫院」,提供當地民眾全方位的外科手術,不必再舟車勞頓前往台中或彰化,並提供勞農保醫療服務。過程中謝文輝發現勞農保給付有城鄉差距,因此號召南投95家私人醫療院所發動勞農保40年最大抗爭活動,促使政府提高地區醫院與診所的給付標準,為扭曲40年的勞保制度得以導正,也為後來上路的全民健保,奠定良好基礎。謝文輝揭示地區醫療院所在台灣醫療體系中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重視基層醫療困境。
編按: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至今30年,財務壓力已到深水區,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製作《創造奇蹟的旅程》紀錄片,喚醒全民認知永續健保人人有責。
發現偏鄉醫療資源貧乏 開醫院讓手術病患不再舟車勞頓
謝文輝接受《知新聞》專訪回憶,1979年在台中中山附設醫院完成外科訓練,就直接到部立南投醫院前身、南投縣立醫院擔任外科主任,美其名是外科主任,實際上當時南投醫院已經很久沒有外科醫師,他到任時,科內器具都已生鏽,從麻醉到執刀都是自己來,遇到大手術就請當時的牙科醫師當助手,365天每日都在值班、On Call,就近住在醫院旁邊,也因為當時外科醫師都採大外科訓練,比較適合來醫療貧脊的地方服務。
謝文輝在南投醫院單兵作戰1年,因南投醫療資源匱乏,社區醫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心想「單靠一個人可以撐多久,必須要有一個團隊,才是長久之計」。因此黃文輝在隔年(1980年),前往母校找兩位剛畢業的學弟-何峻壽醫師與蔡修仁醫師,志同道合的三人商討後,選在南投交通樞紐草屯鎮開業,並引進南投第一台超音波、胃鏡、膀胱鏡等設備,提供頭顱、大腸等全方位的外科手術服務,成為南投地區醫療的拓荒者、先行者。
謝文輝表示,當時南投雖有少數外科診所,但僅能動針對膀胱、疝氣或是骨折的小手術,其他外科的病患需舟車勞頓送往台中或彰化,因此當年6月開業,院內20多床,光自費病人就讓營運蒸蒸日上,年底就向銀行貸款,第二年購買土地開始蓋醫院,第三年南投草屯「佑民醫院」A棟大樓興建完成,院內提供100床,為當時南投最大醫院。
「當時的南投,年輕醫師不願回來,覺得沒有發展機會。」謝明輝說,「我們來了以後,發現地方上的確有需求」,開業後就吸引台中榮總醫師團隊進駐,投入偏鄉醫療藍海,也是對南投地區的醫療貢獻。然而,社區醫院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1989年,由於勞保給付制度嚴重傾斜,公立、教學醫院與私立、社區醫院診所的給付差距高達8倍。
發現勞保給付失衡 佑民提升為教學醫院仍拿不到相同給付
謝文輝以常見的四肢骨折手術為例,公立醫院與教學醫院勞保支付8000元,在診所或地區醫院僅給付1300元,兩者差距7、8倍甚至10倍以上,導致社區醫院經營困難,因此努力將佑民醫院提升為教學醫院,藉以取得勞保公平支付,歷經三年努力,1988年與埔里基督教醫院同時取得教學醫院資格,成為南投第一家通過教學醫院的私人醫院。
令謝文輝錯愕的是,升格教學醫院後,結果因為勞保給付失衡,當時全國23家升格的教學醫院,拿到都補助還是與地區醫院相同,經向勞保局協調抗議,因當時全國有800多家私人醫院,升格教學醫院僅佔不到3%,勞保局竟回覆「不能辦就不要辦」。
謝文輝發動抗爭 爭取勞保給付平等
深受勞保制度歧視,謝文輝與埔里基督教醫院開始研議,在南投醫師公會支持下,號召當地95家醫療院所參加,希望藉由讓勞保在南投熄燈的壓力下,爭取平等的勞保給付,1989年共同發起抗爭,引發全國醫師公會關注響應,促使政府調整提高地區醫院與診所的給付標準,為扭曲40年的勞保制度得以導正,讓全國社區醫療重獲生機。
1995年健保開至今邁入30年,成為政府最亮眼的公共政策,也是民眾最感光榮的台灣之光,有民眾曾說,「不生小孩也沒關係,以後靠健保」。回顧到1989年南投醫療院所發起勞保給付不公抗議,外界定調為40年來最大勞農保抗爭,謝文輝認為當天的抗爭深具意義,所引發的是全台私人醫療院所面臨不公不義的支付制度,等到一個回歸正常發展的機會,也讓全民健保推動小組,藉由抗爭得到重視,鼓勵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給予全面的醫療發展。為全民健保奠定良好基礎。
921地震社區醫院發揮功能 佑民醫院收千名急診患者
所以健保剛開辦,社區醫療院所就提供三成八以上的服務量,扮演健保成功的重要角色,謝文輝舉出1999年921大地震,佑民醫院在24小時就接收1000名急診患者,當時卻完全沒有傳出醫療問題發生,重點在於南投當時已經有4個規模地區醫院,凸顯了社區醫療在緊急情況下的重要性,社區醫院在災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災民提供及時的醫療救助。
揭總額制度最大問題
提到政府實施總額給付制度,謝文輝對此抱怨指出,「總額制度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個別醫院總額」,謝明輝指出,「大家一起吃大鍋飯,導致資源分配不均,社區醫院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每家醫院根據過去的服務量,按比例計算應得的總額,並考慮到老化人口增加、物價波動等因素進行調整。
謝文輝指出,無論是勞保還是健保,基本上都是低單價,並且缺乏分級醫療,在這樣的醫療市場環境下,規模較小的醫院,特別是在偏鄉地區,由於人口少,服務量自然也較小,這對它們非常不利。我們很清楚,像自由經濟市場中,便利商店和大型量販店的經營模式就類似於這種情況。
他舉例,就像到便利商店買一包泡麵,可能要十元,但如果去大型量販店購買,可能7元或8元就能買到,甚至大量購買的話可能只需6元。同樣地,缺乏分級醫療的情況下,大醫院就像大型量販店,吸引大量病患。而社群醫院雖然方便就近,但因為規模小,資源有限,就像便利商店一樣,無法與大醫院競爭。
他說,政府的觀念是希望公平,讓大家的支付都一樣,然而,這樣的「公平」其實是不公平的。就像民生市場如果要完全管制,讓健保去管理便利商店和量販店,最終便利商店可能都得關門,畢竟在量少的情況下,無論是藥品的採購還是藥材的採購,成本都會更高。同時,因為社群醫院位於偏鄉,生活條件不如都會區,因此員工的薪資和福利往往需要高於大醫院,才能吸引人員留任。
謝文輝舉例,如果去年某醫院的服務量是一億,考慮到新增需求,明年可能會增加到一億零三百萬,這樣的規劃才符合實際。有了這樣的個別醫院總額,各家醫院才能按照分配進行資源的合理控制,避免大家拼命爭搶資源的情況。
為讓經營困難醫院繼續運行,健保署近期推出燈塔型醫院保障計畫,特別針對偏鄉、離島經營困難醫院,提供專款補助計畫,謝文輝對此表示肯定,並期盼政府能持續關注基層醫療困境,共同為台灣民眾打造更完善的醫療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