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長觀點|輝達收購聯發科難度高、機率極低 深度合作效益更大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上周外媒驚爆,AI晶片龍頭輝達考慮以730億美元(約2.22兆台幣)的價格併購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此消息一出震驚市場,然而,聯發科已迅速出面闢謠,LuminousAssetManagement香港首席投資總監陳彥甫也認為,此傳聞純屬媒體預測,實際發生可能性極低。

他說,從輝達策略角度出發,收購聯發科或許能補足輝達在客製化AI晶片方面的能力。輝達主要銷售通用型GPU晶片,但目前各主要雲端服務供應商和科技大廠,無論是美國的Google、Meta、亞馬遜,還是中國的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都積極投入資源開發ASIC(客製化晶片),一方面是為減少對輝達的依賴,另一方面也希望針對自家AI模型需求進行最佳化處理。
之前,輝達與聯發科曾共同開發GB10超級晶片,輝達也曾讚揚聯發科在功率效率、性能與連接性上的貢獻,雙方已有合作經驗。然而,輝達若真要收購聯發科,將面臨兩大實際執行上的問題。
若收購將面臨監管機構嚴審
首先是監管障礙,輝達已是全球AI晶片龍頭,也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聯發科則是全球第2大手機晶片公司,在無線通訊、數位電視晶片等其他半導體應用領域也具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併購案成立,輝達將進一步稱霸全球半導體晶片市場,肯定會面臨台灣乃至全球監管機構嚴格的反壟斷審查。
輝達數年前曾提出400億美元收購安謀(ARM),最終也因監管機構阻撓而失敗,更何況,Google和Meta與聯發科合作開發ASIC晶片正是為擺脫對輝達的依賴,兩者併購勢必會遭到相關科技公司的反對,成功機會不高。
傳出的收購價730億美元太低
其次是價格問題,媒體傳出的730億美元收購價與聯發科近期收盤價換算成美元的市值相去無幾,若併購價相對於市值沒有溢價空間,肯定不足以打動聯發科的管理層和股東。陳彥甫說,像聯發科這樣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具關鍵戰略地位且業績成長的IC設計龍頭公司,若無3、50%以上的溢價,都算不上是有誠意。
因此,更可能的發展是輝達與聯發科在各自擅長領域持續精進,在技術互補之處,兩家公司未來仍有深度合作空間,這對雙方而言將是更好的發展。
【編按】全球金融市場瞬息萬變,股匯債市牽一髮動全身,追蹤專家觀點掌握投資情報。《知新聞》每周推出《投資長觀點》專欄,邀請全球金融投資有10多年經驗的Luminous Asset Management(HK)首席投資總監陳彥甫,獨家專業精闢分析,讓讀者深入了解經濟情勢,掌握投資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