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快訊
KNEWS
⚡
吃芥末章魚驚見「藍環」秒嘴麻 醫:高溫殺不掉!無解毒劑恐致死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近期有網友購買芥末章魚,食用後嘴唇發麻,懷疑吃到含有劇毒「河豚毒素」的藍環章魚。毒物科醫師警告,河豚毒素最快15分鐘就可能出現中毒症狀,嚴重時恐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毒素即使加熱也無法破壞,且沒有解毒劑,一旦中毒只能透過插管等支持性療法搶救。

河豚毒素最快15分鐘就發作
針對藍環章魚的毒性,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藍環章魚體內的毒素為「河豚毒素」,最快15至30分鐘內會出現症狀,多數會在2小時內發作,文獻上也有6小時的相關紀錄;症狀包括嘴巴麻、舌頭麻,更嚴重可能出現手腳無力、呼吸無力、呼吸衰竭等,如錯過治療黃金時間就會致死。
民眾最關心的莫過於「吃一口會中毒嗎?」楊振昌說,河豚毒素為作用在鈉離子的神經毒,中毒的嚴重度和攝取的量有關,例如河豚最毒的是卵巢、內臟等,往往不用吃下一整隻就會中毒,在台灣的海洋毒素中應是最毒,和麻痺性貝類毒素相當接近,其餘如熱帶魚毒素、海葵毒素等中毒,也有過相關案例。
河豚毒素高溫殺不掉 無解毒劑!
河豚毒素無法透過高溫去除,且中毒後並沒有解毒劑,楊振昌說,治療上通常是插管等支持性療法,24小時內都需要密切觀察,尤其感覺到嘴巴或舌頭有任何「麻木感」。過往中毒案例,有不少都是自行海釣後食用,如果出現症狀還是要盡速就醫,「喝牛奶解毒」更是無效的偏方。
農業部「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提到,活體的藍環章魚頭部為黃棕色,頭部背面和腕足上都佈有藍色小環紋,受刺激時會更明顯;死亡後藍色環紋轉換為褐色,如果沒注意看很容易跟一般小型章魚混淆,「大家下次在購買小型章魚時,要特別睜大眼睛注意有沒有混入帶有斑紋的章魚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