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周末精選|18條人命的教訓!堰塞湖難治本 李鴻源:引流不敵大水、最怕2情境發生

出版時間:2025/10/05 07:00 (更新時間:2025/10/05 08:44)
政治 黨政要聞
蘇柏銓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訂閱 APP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6千萬噸洪水沖斷橋樑和堤防,奪走18條人命,兼具學官資歷的水利工程專家、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接受《知新聞》訪問坦言,無法避免堰塞湖發生,只能監測、觀察,若再來一個颱風或五級地震,恐還會形成第二個堰塞湖;他分析,目前馬太鞍溪下游雖有引流措施,但對大水量幾乎無效,呼籲政府應在災後檢討制度,成立部會層級的防災總署,應對未來愈發頻繁的複合式災害。

馬太鞍堰塞湖在花蓮光復鄉造成嚴重災害。林林攝 zoomin
馬太鞍堰塞湖在花蓮光復鄉造成嚴重災害。林林攝

瞬間水量1540萬噸 田園小鄉遭淹沒

9月23日,強颱樺加沙外圍環流帶來龐大雨量,導致花蓮縣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二度溢流,瞬間水量達到1540萬噸,泥水夾雜土石崩塌而下,不僅沖毀台9線馬太鞍溪橋,更衝破南岸堤防,導致下游光復鄉多處遭洪水淹沒。截至目前,災情已釀18死6失蹤,超過1500戶受災居民仍待安置。

早在災前兩週,內政部長劉世芳邀請台大土木系退休教授、現任台大水工試驗所特約研究員李鴻源協助成立專家團隊,監控堰塞湖,最初預估僅需疏散600人,後來根據模擬數據擴大至8000人,但距離災難發生僅剩兩天,地方難以全面撤離,這也是為何最終採取「垂直避難」(在二樓就近避難)作為替代方案。但洪災最終釀成重大死傷,引來撤離不力的質疑。

李鴻源說,內政部評估一樓水跟泥會進去,但二樓不會有問題,救災第一時間希望活下來,後面再善後,真正的原因是沒辦法短時間疏散8000人,花蓮縣政府做不到,中央政府介入也不見得做得到,所以別再糾結垂直撤離,當然來得及把人載走是最好的,來不及就請民眾到2樓,關鍵在於老人家走不了。

馬太鞍溪洪災,重創花蓮縣光復鄉。影音中心攝 zoomin
馬太鞍溪洪災,重創花蓮縣光復鄉。影音中心攝

600萬水量是隱憂 颱風、強震恐再釀災

目前馬太鞍溪堰塞湖水量仍約近600萬公噸,因洪災沖毀光復鄉堤防長達2公里,經濟部水利署已在下游光復堤段開設引流口,並順利把馬太鞍溪流入市區的水,導引到深水槽,成功改道,後續將全面展開復建與疏濬。但李鴻源提醒,引流只是協助中小水量排洪,「若是大水量也是沒用」,這跟上游堰塞湖的引流是兩件事情,主管機關也不一樣。

堰塞湖的另一隱憂,是因「管湧現象」導致堰體再次潰決,也就是堰塞湖積水從內壁向壁體侵蝕到洞穿,成為自然形成的洩流口而二次釀災。李鴻源告訴《知新聞》記者,目前水應會逐漸退去,但颱風季還沒過,倘若再來一個颱風,或是發生一個五級地震,造成土石滑坡,第二座堰塞湖仍可能形成。

李鴻源強調,處理堰塞湖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提前監測與預防,將傷害降到最低,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曾高達6000萬噸,滿水位可達9000萬噸,只要颱風或豪雨一來就可能滿出來,一旦溢流,後果就是潰壩,對下游居民威脅未解。

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陳卓邦攝 zoomin
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陳卓邦攝

堰塞湖難解決 一次溢流沖出災防弊端

他坦言,堰塞湖不是可「解決」的災害,只能長期監測和預警,除了地質問題,更關鍵的是制度漏洞。李鴻源認為,台灣面對「複合式災害」,但現行防災體系卻分散在多個部會,導致難以整合應變。

以馬太鞍溪為例,我國現行政府河川治理權責規劃,目前上、中、下游的治理權責分屬農業部林保署、農業部水保署和經濟部水利署,造成一條溪流,竟由兩個部、三個署管理,災難時難以統合。

李鴻源說,所有災害都是複合式,不是一個部可以處理,希望這次檢討,與其說誰對誰錯,到底發生甚麼事情,交給司法處理,在很專業上,面對台灣面臨這種複合式災害,目前在法規和政府組織運作有些問題,更不用講因為政治因素,把一個本來沒這麼複雜,越稿越複雜,應回歸專業。

馬太鞍溪橋被泥水沖毀。影音中心攝 zoomin
馬太鞍溪橋被泥水沖毀。影音中心攝

學者拋設部會級「防災總署」 

目前行政院僅設置「災害防救辦公室」,但李鴻源直言,災防辦層級不夠、缺乏專業與調度權限,導致無法應對大型災難,「這次災害從頭到尾到現在,你有看到災防辦在哪嗎?這不是辦公室的錯,是組織設計讓它無法有功能」。

李鴻源直指,當初2011年行政院組織法改組時,他就建議成立防災總署,但當時政府「不想成立新的部會」。他建議應設置類似行政院工程會部會層級的「防災總署」,編制約100多人,每年預算約20多億,統合跨部會力量,否則「每次犧牲這麼多民眾,我們永遠沒得到教訓」。

李鴻源示警,還有2.51萬噸泥沙還沒下來,第二次堰塞湖可能形成,國科會應召集各校專家,了解怎麼面對;至於堰塞湖該挖該炸,建議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作水工模型試驗,不過光復鄉是否應遷村,這需要整體考量,操作要很細膩,但短時間難度很大,所以預警系統要趕快建立。

看更多:

避免下個馬太鞍憾事!李鴻源喊設「災防總署」 消防署:應考量必要性

光復洪災|中央證實有形成第二次堰塞湖風險 透過2措施防範

光復鄉要遷村?馬太鞍堰塞湖恐再來 李鴻源建議國科會、水利署做2件事

◎加入小知族,喝免費咖啡

 

馬太鞍洪災後,湧入大量志工投入救災光復鄉。林林攝 zoomin
馬太鞍洪災後,湧入大量志工投入救災光復鄉。林林攝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馬太鞍溪堰塞湖 # 鏟子超人 # 災後重建 # 防災總署 # 李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