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〡鴻海利用追濱廠產電車開啟入股日產可能 劉揚偉力推BOL模式日本版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2024年,鴻海投資收購了德國汽車零件巨頭ZF旗下底盤子公司50%的股份。外電報導,鴻海正透過海外合資企業,迅速拓展其電動車相關生產業務。鴻海也考慮與日產合資使用追濱工廠,鴻海希望在追濱工廠,生產自己的電動車,而日產汽車可透過將剩餘生產線轉給鴻海來提高該廠的利用率。市場分析有如夏普堺工廠模式,不過也有產業人士指出,這更像鴻海與墨西哥Sonora州政府簽署涵蓋智慧城市合作的BOL模式。

劉揚偉力推BOL模式 導入日本汽車產業將一舉三得
鴻海之前在併購夏普時,是先協助夏普旗下虧損累累的面板廠堺工廠。但產業人士指出,鴻海這次跟日產合作,極為類似該集團所獨創建構營運本地化BOL(Build-Operate-Localize)商業模式,也就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所積極推動的,運用鴻海具有的科技能力、軟硬體整合、AI算力、以及全球布局等獨特優勢,要跟所在國家、地區、以及合作夥伴分享、合作、共榮。
產業人士點明,鴻海入股夏普,畢竟夏普是家電業起家,但日產卻是車廠,而汽車產業對各國來說,都是重要產業,因此鴻海透過跟日產成立合資公司來營運追濱工廠,只要順利成功,可說是一舉三得,包括一、解決日產營運困難問題,二、避免日產員工失業問題,三、讓鴻華先進跟其他日本車廠客戶能有位於日本本地的產線。
參股夏普屢受阻 鴻海先取得堺工廠營運權
時間回到10多年前,2012年,鴻海科技集團計劃斥資1,330億日圓入股夏普,取得夏普10.95%股權及其與索尼合資的面板廠「夏普顯示產品公司」(Sharp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的46.48%股權,但最終由於股價認定及經營權等問題,鴻海當時並未完成夏普的入股,僅取得夏普顯示產品公司37.61%股權,而夏普顯示產品公司在完成股權轉讓後更名為「堺顯示產品公司」(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並由鴻海集團參與營運。
夏普10代線堺工廠是在2012年6月由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個人透過投資公司SIO(SIO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取得該公司37.61%的股權,與夏普並列最大股東,在2012年7月1日正式營運。

大尺寸電視策略奏效 利用率回升、營運轉盈
隨著面板產業回溫,堺工廠營運也持續好轉,鴻海一連推出40、60、70吋大電視,成功提升夏普(Sharp)堺工廠10代線的產能利用率,當時朝日新聞也報導指出,堺工廠因為鴻海的協助下,讓其產能利用率順利回升到90%左右,營運也明顯好轉。

鴻海擬助日產追濱工廠營運
外電報導,作為日產汽車重組計劃的一部分,日產汽車正與鴻海洽談,讓鴻海在其面臨關閉風險的1座日本工廠,生產電動車。這項潛在的合作,則涉及日產汽車位於東京南部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追濱工廠。截至去年10月底,該廠約有3900名員工。鑑於日產汽車的全面重組計劃,包括神奈川縣政府在內的地方政府,對該廠的未來表示擔憂。與鴻海合作可以讓日產汽車保護工廠及其員工,同時降低成本。
追濱工廠於1961年開始生產,是日產的代表性生產據點,年產能為24萬台。但因設備老舊、逐步縮小生產體制,目前生產的車款僅剩小型車「Note」一款,2024年追濱工廠產量約10萬台、稼動率僅約4成。
鴻海已向三菱提供電動車設計與製造管理服務
鴻海近年來持續耕耘電動車,6月25日日媒也報導,鴻海將供應電動巴士給三菱Fuso,由三菱Fuso考慮以自家品牌銷售,至於電動巴士的研發及製造則交給鴻海,目前可能的車種為電動巴士「Model T」、「Model U」等。另外,鴻海、三菱Fuso也考慮設立一家負責電動巴士業務的新公司。
由於鴻海旗下鴻華先進科技在5月初宣布,已與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簽署MOU,鴻華先進將提供設計與製造管理服務,該車型預計於2026年下半投入澳洲及紐西蘭市場。若鴻海與三菱Fuso的合作計劃成真,三菱Fuso將成為繼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之後、第二家和鴻海合作的日系車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