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校園生理用品計畫上路2年 學生團體籲檢討可近性、擴大補助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教育部2023年起推動「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至今已逾兩年,學生團體EdYouth、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立委黃捷等人今(27)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檢討政策執行情況,並提出檢討生理用品定點發放可近性、加強生理用品多元性、擴大經費補助範圍,以及落實全面月經教育等4項建議。
教育部自2023年起推動「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今天黃捷、EdYouth、全球小紅帽協會及台灣青年民主協會,舉辦「落實月經平權,深化友善校園」記者會,呼籲教育部檢討政策執行情況。
黃捷表示,教育部推動的「友善多元提供生理用品」政策,上路已滿2年,政策方向值得肯定,但各校執行成效不一,仍存在可近性不足、用品多元性不夠等問題,根據小紅帽協會2024年調查,有超過6成學校仍僅將生理用品放置在保健室,約7成學生因不知該政策,或不好意思索取,而從未領取。
黃捷指出,有部分縣市自行創立機制,以提升領取率,例如北市有國中以「團購模式」,讓學生自行勾選想要的品牌、尺寸與款式生理用品,兌換率高達9成,高雄則推動「數位票卡補助」,每月提供兌換額度,均值得參考。
小紅帽協會執行長林薇表示,根據協會調查,各級學校的政策實施滿意度為3.1分(滿分5分),可見落實狀況仍有待改善,主要問題包含生理用品取用不易、門檻太高,同時,供應的生理用品發生數量不足、補充不及時、品項單一等情形。
EdYouth倡議專員馮于倢指出,現行計畫補助之級距劃分過於粗略,無法精準反映各校實際需求,可能出現小型學校補助過多、大型學校補助不足,進而影響補助資源分配ㄉㄜ合理性與公平性。
馮于倢提到,各校擺放或管理生理用品的設備,如收納盒、乾燥劑、壁掛勾等,皆不在現行計畫的補助範圍內,呼籲教育部應重新檢討各校補助基準,並調整補助計畫內容,將教育、發放、設備、宣傳、管理費用納入考量。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楊姿潁則說,近年接獲多起案例,包括教師以月經污名化言論公然發表、學生因請生理假遭威嚇期中預警等,顯示校園對月經議題的理解仍不足,呼籲讓月經在校園中成為自然、友善、無須羞愧的生命經驗。
與會團體共同呼籲教育部,應檢討校園生理用品定點發放的可近性及多元性,並擴大經費補助範圍,落實全面月經教育。
針對立委、民團呼籲檢討「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教育部學務及特教司副司長許嘉倩表示,生理用品發放將結合性別平等教育推動,並採取不實名登記方式,讓學生以更隱私的方式取得物資,至於宣導部分,學校應以多元方式公告,並在網站明列資訊,提高可近性。
他也提到,校園生理假部分,教育部已要求各校納入相關規定,會持續就個案加強溝通。
